• 2022年第41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封面
    • 封面

      2022, 41(4).

      摘要 (75) HTML (0) PDF 1.42 M (2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目次
    • 目次

      2022, 41(4).

      摘要 (55) HTML (0) PDF 255.81 K (3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理论研究
    • 浅析四时脉特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2022, 41(4):1-3.

      摘要 (202) HTML (0) PDF 472.01 K (4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四时脉首见于《黄帝内经》,在《难经》中亦有相关论述。人体处于正常状态时,脉象随四时而变化,即“春弦、夏钩、秋浮、冬沉”;人体处于病理状态时,脉象也会随之产生“太过、不及、病、死”的变化。通过诊察四时脉中气的强弱,即“太过、不及”脉,以及脉中胃气的盛衰,即“病、死”脉,并结合当下季节的五行属性,可以诊察人体疾病的深浅、治疗的难易以及预后。四时脉作为人体与天地联系的重要诊察窗口,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价值。

    • 中医外治法防治疫病概述

      2022, 41(4):4-7.

      摘要 (122) HTML (0) PDF 508.51 K (3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医学在疫病的防治中占有重要地位,除内服疗法外,外治法对疫病的防治也起到关键作用。针灸疗法、芳香疗法、从上窍祛邪疗法、敷贴药浴法等外治法防治疫病均具有较好疗效。但不同的外治法有其独特的防治方式与使用宜忌,〖JP3〗对不同疫病的疗效也有强弱之异,在选择时应明确疫病分型,并合参时令节气、患者体质、病情选用适宜的外治法,不可拘于一法,以免失治,加重或延误病情。

    • 缺乳源流探析

      2022, 41(4):8-10.

      摘要 (101) HTML (0) PDF 428.38 K (3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缺乳首见于《神农本草经》,称之为“乳难”。其后又衍生出众多称谓。自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始有专门论述,至明清对于缺乳的病因病机趋于完备。缺乳病因病机有虚实之分,虚者有气血不足、先天无乳;实者有气郁血滞、痰湿阻滞。临床治疗以益气补血、通经下乳、涤痰通乳、理气通乳为主,并辅以外治法和饮食调养。

    • 瘟疫病“阳濡弱,阴弦紧”脉象源流及临床意义

      2022, 41(4):11-13.

      摘要 (263) HTML (0) PDF 374.71 K (5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阳濡弱,阴弦紧,更遇温气,变为瘟疫”观点萌芽于《难经》,完善于《伤寒论》,并从此作为瘟疫脉象得到广泛运用。明清时期,医家对瘟疫的致病因素存在“更遇温气”与“更遇湿气”之争,究其原因可能源自当时伤寒、瘟病混淆不清,以及“温瘟”不分。古籍记载濡弱脉代表阳气不足或者湿气内盛的体质和病程的初始阶段,弦紧脉代表病程深入发展,这对现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亦具有指导意义。

    • >临床研究
    • 基于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分型研究中风(中经络)急性期中医证型与检验指标相关性

      2022, 41(4):14-17.

      摘要 (125) HTML (0) PDF 372.82 K (3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基于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OCSP)分型研究中风(中经络)急性期中医证型与检验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25例中风(中经络)急性期患者,根据英国OCSP分型,中医辨证分型分为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风火上扰证、阴虚风动证。收集患者的既往史、生活习惯、检验指标资料,探讨中风(中经络)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OCSP分型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不同中医证型患者检测指标的变化。结果 中风(中经络)患者中医证型以风痰阻络证为主。不同性别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OCSP分型患者4种中医证型分布存在差异(P<0.05)。不同证型患者血清肌酐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证型患者尿酸、同型半胱氨酸、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OCSP分型,中风(中经络)急性期中医证型与血清肌酐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 芪藤消浊颗粒治疗脾肾亏虚血瘀型IgA肾病临床研究

      2022, 41(4):18-23.

      摘要 (175) HTML (0) PDF 448.63 K (2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芪藤消浊颗粒治疗IgA肾病脾肾亏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内皮素-1(endothelin-1,ET-1)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64例IgA肾病脾肾亏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共4例患者退出观察,实际每组完成30例。对照组口服缬沙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芪藤消浊颗粒,疗程共12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和临床疗效,检测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24-hour urine protein,24hUP)、尿红细胞(urinary red blood cell,URBC)计数、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TGF-β1、CTGF、VEGF和ET-1水平,并根据血清肌酐值计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乏力、浮肿、腰脊酸痛、面色晦暗、脘腹胀满、纳少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URBC计数、24hU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eGFR、血清Alb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URBC计数、24hUP水平下降程度和eGFR、血清Alb升高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TGF-β1、CTGF、VEGF、ET-1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芪藤消浊颗粒可有效改善IgA肾病脾肾亏虚血瘀证患者中医证候,提高临床疗效,其作用可能与降低患者血清TGF-β1、CTGF、VEGF和ET-1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肾纤维化有关。

    • 通腑养髓方治疗Wilson病疗效观察

      2022, 41(4):24-27.

      摘要 (90) HTML (0) PDF 445.95 K (4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通腑养髓方治疗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采用通腑养髓方及西医常规治疗)和对照组(30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统一肝豆状核变性评分量表(united Wil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WDRS)对患者肝脏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和精神症状进行评分,根据治疗前后Goldstein分级变化判定疗效,根据总胆汁酸、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白蛋白水平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采用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量表评价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水平。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患者UWDRS Ⅰ部分、Ⅲ部分总分及UWDRS总分、标准分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上述评分降低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基于Goldstein 分级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总胆汁酸复常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ADL量表评分升高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腑养髓方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精神系统症状,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部分改善肝脏功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 193例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患者中医证候研究

      2022, 41(4):28-33.

      摘要 (227) HTML (0) PDF 432.75 K (4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因子分析探索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persistent postural-perceptual dizziness,PPPD)的中医证候特点。方法 采集193例PPPD病例症状、舌象、脉象,将每一症状、舌象、脉象作为一个统计变量,“有”则赋值为“1”、“无”则赋值为“0”,计算四诊信息的频数和频率,运用因子分析对高频症状、舌象及脉象进行非线性降维并提取公因子,得出病性、病位证素及中医证型并加以总结分析。结果 频率排名前3位症状的依次为头晕(90.67%)、心烦(54.40%)、倦怠乏力(51.30%),舌象中舌质频率最高者为舌质暗红(22.28%),舌苔频率最高者为白苔(31.09%),脉象频率最高者为滑脉(41.97%)。利用因子分析共提取13个公因子,累计贡献率为64.798%。整合相同的证素,共得到5个病性证素,依次是气滞(71.50%)、阴虚(24.35%)、血虚(22.28%)、气虚(17.10%)、痰湿(15.03%);5个病位证素,依次是肝(93.26%)、肾(24.35%)、脾(16.58%)、心(0.52%);6个中医证型,依次是肝郁气滞证(56.48%)、肝肾阴虚证(21.76%)、肝郁脾虚证(15.03%)、肾阴虚证(2.59%)、脾肾阴虚证(1.55%)、气血两虚证(0.52%)。结论 PPPD的病性证素以气滞为主,病位证素以肝为主,中医证型以肝郁气滞证为主。

    • 桂枝汤类方联合甲氨蝶呤治疗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观察

      2022, 41(4):34-39.

      摘要 (103) HTML (0) PDF 459.22 K (2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桂枝汤类方联合甲氨蝶呤治疗早期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早期RA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最终治疗组完成56例,对照组完成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甲氨蝶呤、叶酸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根据风寒湿痹以及风湿热痹两种不同证型,分别采用桂枝加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两组均治疗24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28个关节疾病活动性评分(disease activity score-28,DAS28)、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中医证候积分。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关节压痛数、关节肿痛数、晨僵时间、VAS评分、DAS28均明显降低(P<0.05),外周血ESR、CRP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中医证候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上述各项指标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桂枝汤类方联合甲氨蝶呤治疗早期RA的效果优于单用常规西药甲氨蝶呤的效果,能够明显改善早期RA患者的临床症状,控制RA的病情进展。

    • 基于因子分析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中医证型分类研究

      2022, 41(4):40-45.

      摘要 (86) HTML (0) PDF 518.14 K (2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grens syndrom,pSS)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特点。方法 运用SPSS 26.0进行因子分析。结果 纳入346例pSS患者,筛选出43个条目进行因子分析,得到15个公因子,最终归纳为阴虚内热证、气阴两虚证、阴虚血瘀证、痰湿阻肺证、阴虚湿热证、阴虚热毒证6个证型;通过因子得分对346例患者进行辨证,得到证候分布频率依次是阴虚内热证(30.92%)、气阴两虚证(24.57%)、阴虚血瘀证(13.01%)、痰湿阻肺证(12.72%)、阴虚湿热证(11.85%)、阴虚热毒证(6.94%)。结论 pSS常见证型按分布频率大小排列依次是阴虚内热证、气阴两虚证、阴虚血瘀证、痰湿阻肺证、阴虚湿热证、阴虚热毒证。

    • >临床经验
    • 石学敏运用针灸异病同治法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经验

      2022, 41(4):46-48.

      摘要 (117) HTML (0) PDF 506.57 K (5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石学敏认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与脑和脊髓密切相关,在发展过程中均有神机逆乱、窍闭神匿的病机变化,故均可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进行治疗,体现了异病同治的思想。其运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梗死、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多系统萎缩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选穴以内关、人中、三阴交为主,以极泉、尺泽、委中为辅,随证配穴,取得较好疗效。

    • 韩斐运用泻南补北理论辨治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经验

      2022, 41(4):49-51.

      摘要 (115) HTML (0) PDF 503.01 K (8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时期行为障碍性疾病,临床以与年龄不相应的注意力缺陷、多动冲动为主要特征。韩斐认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致病因素复杂且目前尚不完全明确,病机在于阴失内守、阳躁于外,但与心肾两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关键责之于心肾失交。其基于泻南补北相关理论,从心肾入手,泻火宁神,补水养精,为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提供新的临床思路,获取更好的疗效。

    • “清、消、补、养”中医序贯疗法辨治小儿反复功能性便秘

      2022, 41(4):52-55.

      摘要 (133) HTML (0) PDF 404.35 K (3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小儿功能性便秘是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反复发作的基本病机为“热、积、虚”。治疗需采用“清、消、补、养”动态序贯疗法。疗程早期以清消之法清热消积通下;疗程中期以补法健脾养阴;疗程后期则以养法调理体质。以中医序贯辨治方案治疗小儿便秘,既可使大便得以通下又可顾护脾胃,同时指导患儿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复发。

    • >针灸经络
    • 基于不同运动障碍类型脑性瘫痪的针刺策略探析

      2022, 41(4):56-59.

      摘要 (101) HTML (0) PDF 549.86 K (3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症候群,解决患者运动障碍对促进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应将现代康复理念与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结合,指导不同运动障碍类型脑性瘫痪的针刺治疗。痉挛型可采用头针联合体针疗法,补虚泻实、和阴阳以解痉;不随意运动型以头针为主,结合体针疗法,可舒筋通络、调和脏腑;共济失调型以头皮针为主,辅以体针治疗,以补脾益肾。

    • 舌面散刺联合金津、玉液点刺出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临床疗效观察

      2022, 41(4):60-64.

      摘要 (89) HTML (0) PDF 434.22 K (3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舌面散刺联合金津、玉液点刺出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患者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两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西药治疗及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取廉泉、风府、哑门穴,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舌面散刺联合金津、玉液点刺出血,2周为1个疗程。2周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量表、改良曼恩吞咽能力评估(Mann assessment of swallowing ability,MASA)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量表评价并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量表评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026,P=0.000);且治疗后治疗组的洼田饮水试验量表评级在Ⅰ级、Ⅱ级分布占比较多;广义估计方程统计结果表明,两组治疗方法产生的疗效不同,治疗组吞咽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吞咽功能疗效优于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MBI量表评分、MAS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MBI量表评分升高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舌面散刺联合金津、玉液点刺出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疗效确切,该治疗方法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轻患者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肩关节腔注射结合针刺董氏奇穴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临床观察

      2022, 41(4):65-68.

      摘要 (68) HTML (0) PDF 404.65 K (3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肩关节腔注射结合针刺董氏奇穴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64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为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的基础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进行肩关节腔注射结合针刺董氏奇穴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针刺治疗方法,两组均以治疗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估其治疗效果。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疼痛程度,采用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并观察患者肩部肿胀程度。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患手肿胀程度评分明显降低(P<0.05),FMA、MBI评分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降低程度和FMA、MBI评分升高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肩关节腔注射结合针刺董氏奇穴可以有效缓解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患侧肢体疼痛,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减轻手的肿胀程度。

    • >实验研究
    •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杜仲-续断”药对治疗膝关节炎的作用机制

      2022, 41(4):69-74.

      摘要 (198) HTML (0) PDF 4.30 M (6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杜仲-续断药对治疗膝关节炎的药效物质基础与潜在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数据库挖掘杜仲、续断的主要化学成分,结合SwissTargetPrediction平台筛选出药物活性成分并通过Uniprot数据库进行靶点预测;通过GeneCards、OMIM、DrugBank、TTD数据库检索膝关节炎主要作用靶点,利用String平台进行蛋白质交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分析,制作PPI网络图;再根据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通过Cytoscape3.8.0软件构建“靶点-通路”网络图。结果 杜仲-续断配对调治膝关节炎的核心活性成分为β-谷甾醇、槲皮素等,重要靶点有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抗体、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等。杜仲-续断配对治疗膝关节炎的生物学通路主要作用于TNF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rotein kinase B,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结论 杜仲-续断配对治疗膝关节炎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特点。

    • 消炎祛痘方对痤疮丙酸杆菌诱导的炎症反应抑制作用研究

      2022, 41(4):75-79.

      摘要 (84) HTML (0) PDF 1.07 M (3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消炎祛痘方对痤疮丙酸杆菌诱导的人急性单核细胞(THP-1细胞)分泌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白细胞介素-1α(interleukin-1 alpha,IL-1α)、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的影响,探讨其调控痤疮丙酸杆菌诱导的炎症反应机制。方法 采用细胞计数试验盒-8检测消炎祛痘方对THP-1细胞活力的影响;采用ELISA法观察消炎祛痘方对THP-1细胞上清中TNF-α、IL-1α、IL-8水平的影响;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Toll样受体2(Toll like receptor 2,TLR2)及核因子-κB p65(nuclear factor-kappa B p65,NF-κB p65)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25 μg/mL消炎祛痘方对THP-1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12.5、25 μg/mL消炎祛痘方均能抑制痤疮丙酸杆菌诱导的TNF-α、IL-1α、IL-8表达水平,但25 μg/mL消炎祛痘方对3种细胞因子表达的抑制作用更强。12.5、25 μg/mL消炎祛痘方均能抑制TLR2 mRNA的表达,并且两组TLR2 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消炎祛痘方能有效降低痤疮丙酸杆菌诱导的TLR2表达水平,25 μg/mL消炎祛痘方降低TLR2的作用更明显。25 μg/mL消炎祛痘方能显著抑制NF-κB p65的表达。结论 消炎祛痘方能抑制痤疮丙酸杆菌诱导的THP-1细胞分泌炎症因子,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LR2/NF-κB信号通路有关。

    • 黄芪-丹参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2022, 41(4):80-86.

      摘要 (149) HTML (0) PDF 3.75 M (3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黄芪-丹参对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辛伐他汀组(1 mg/kg)、黄芪-丹参组(0.75 g/kg),采用高脂饲料喂养联合腹腔注射维生素D3 8周的方法复制AS模型,同时灌胃给药。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水平,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胸主动脉病理变化,采用生物信息分析方法观察大鼠结肠内容物肠道菌群变化。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TC、TG、LDL-C、TNF-α、IL-6、IL-1β水平明显升高(P<0.05),HDL-C水平明显降低(P<0.05),胸主动脉血管内皮损伤严重,可见明显蓝色钙状斑块,结肠内容物肠道菌群Berger-Parker、Simpson指数明显降低(P<0.05),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和杜氏杆菌属(Dubosiella)群落丰度明显降低(P<0.05),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以及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unclassified_f_Ruminococcaceae和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群落丰度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黄芪-丹参组大鼠血清血脂和炎症因子水平明显改善(P<0.05),胸主动脉血管内皮无明显损伤及增厚,大致恢复正常,结肠内容物肠道菌群Berger-Parker、Simpson指数明显升高(P<0.05),放线菌门、乳杆菌属、双歧杆菌属和杜氏杆菌属群落丰度明显升高(P<0.05),变形菌门、疣微菌门以及布劳特氏菌属、unclassified_f_Ruminococcaceae和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群落丰度明显降低(P<0.05)。〖JP〗结论 黄芪-丹参治疗AS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肠道菌群改善血脂代谢和抑制炎症水平实现的。

    • >方药研究
    • 盐胁迫下白花前胡香豆素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2022, 41(4):87-91.

      摘要 (95) HTML (0) PDF 1.68 M (4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系统研究白花前胡香豆素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的蛋白结构特征,并明确关键酶基因在盐胁迫下的表达模式。方法 通过白花前胡前期转录组测序,确定前胡香豆素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的序列,利用蛋白质结构分析预测软件对关键酶蛋白进行系统预测分析,并通过qRT-PCR分析盐胁迫下关键酶基因的变化规律。结果 关键酶基因编码蛋白都有着各自特殊的保守结构域和三级结构;0.15 mol/L NaCl处理4 h对PAL和4CL基因的表达水平影响最高,比对照组上调1倍;而COMT-S和GXM在不同处理时间下,基因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结论 受盐胁迫后上调表达的香豆素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可以提高植物对逆境胁迫的耐受性。

    • 响应面法优化赤芝、紫芝子实体总三萜提取工艺

      2022, 41(4):92-97.

      摘要 (74) HTML (0) PDF 1.81 M (3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灵芝品种赤芝、紫芝子实体中总三萜超声提取工艺。方法 以香草醛-冰醋酸法测定吸光度并计算总三萜得率,首先通过单因素考察提取溶剂、溶剂容积分数、超声时间、超声温度及料液比5个因素对灵芝中总三萜得率的影响,再采用Design-Expert软件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其超声提取工艺。结果 赤芝子实体总三萜最佳提取条件:提取溶剂为无水甲醇,料液比为1∶38 g/mL,超声时间为30 min,超声温度为53 ℃;紫芝子实体总三萜最佳提取条件:提取溶剂为无水甲醇,料液比为1∶28 g/mL,超声时间为30 min,超声温度为53 ℃。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赤芝、紫芝子实体中总三萜得率的平均值分别为1.202 3%、0.923 7%,与预测值比较,其RSD值分别为1.13%,0.86%,表明优化所得的提取工艺真实可靠。结论 优化所得的赤芝、紫芝两个品种的最佳超声提取工艺真实、可靠,可为灵芝品种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 >教学研究
    • 国家级中药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经验与实践研究

      2022, 41(4):98-101.

      摘要 (97) HTML (0) PDF 719.33 K (4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安徽中医药大学国家级中药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围绕“一中心”“两突破”“三结合”“四层次”“五能力”的建设思路,始终以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整合实验教学资源,优化实验教学平台配置;改革管理模式,塑造服务窗口;着力内涵式发展,孵育中药学“五能”人才。通过近10年的建设,中心在整合资源、塑造窗口、加强内涵建设等方面不断进行综合改革与实践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极大地推动了实验教学中心优质特色发展。

    • 中医“治未病”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2, 41(4):102-104.

      摘要 (166) HTML (0) PDF 366.83 K (6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医“治未病”与现代预防医学均以维护健康和促进健康为终极目的,以预防胜于治疗作为首要原则,两者皆重视内外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在防病促健康的基本策略上也很相似。“治未病”与三级预防策略、中医邪气理论与影响健康的环境因素、中医七情理论与影响健康的心理因素、中医养生与影响健康行为的生活方式、药食同源与影响健康的饮食因素等,都是“治未病”融入到预防医学教学的有效路径。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