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年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中药降血糖作用机制实验研究进展

      2001(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1214) HTML (0) PDF 0.00 Byte (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糖尿病(DM)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其基本病理为胰岛素(Ins)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DM的显著特征是高血糖。目前临床上降血糖的主力军仍然是西药,但中药治疗DM的独到之处也不容忽视,如降糖作用温和持久,毒性和不良作用小,具有综合治疗作用,可有效地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近10年来,国内外从天然药物中寻找新的降血糖药物的研究十分活跃,发现多种降血糖活性成分,降血糖作用机制研究也逐渐深入,本文就有关研究报道文献综述如下。

    • 中药脑络通对脑缺血神经元凋亡及其基因调控的影响

      2001(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776) HTML (0) PDF 0.00 Byte (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肺气虚证客观定量化诊断及肺组织的病理生理研究

      2001(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764) HTML (0) PDF 0.00 Byte (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中药材小分子有机药物分离膜的研制

      2001(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755) HTML (0) PDF 0.00 Byte (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参竹养心颗粒”进入临床研究

      2001(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728) HTML (0) PDF 0.00 Byte (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针刺脱毒扶正改善戒断综合征作用靶点的研究

      2001(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758) HTML (0) PDF 0.00 Byte (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2000年度我院喜获五项科技成果奖

      2001(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743) HTML (0) PDF 0.00 Byte (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理论研究
    • 建立绿色保健学的思考

      2001(2):1-3.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834) HTML (0) PDF 0.00 Byte (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21世纪,人类崇尚回归大自然,应建立绿色保健学,介导天人相和保健法、人际相和保健法、个人身心相和保健法。

    • 征文通知

      2001(2):3.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765) HTML (0) PDF 0.00 Byte (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理论研究
    • 李中梓“肾为先天之本”论析

      2001(2):4-6.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741) HTML (0) PDF 0.00 Byte (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李中梓“肾为先天之本”论的渊源及“先天”概念的探讨,认为此论的提出主要是基于胎孕时间肾对其它脏腑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结合现代胚胎学的研究,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实质上指“胎盘为先天之本”。

    • 太阳病中风、伤寒病因病机辨析

      2001(2):6-7.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1051) HTML (0) PDF 0.00 Byte (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伤寒论》太阳病证候的表证有“中风”与“伤寒”的不同证型。太阳中风的病因病机曰表阳虚,肌腠空疏,卫外不固,为风邪所中,主要表现为恶风、汗出、脉缓,治疗必须以桂枝汤类扶阳固表,调和营卫。太阳伤寒的病因病机是寒邪束表,玄府不通,腠理闭塞,阳气不能达表,主要表现为恶寒、无汗、脉紧,治疗必须以麻黄汤类发散寒邪,取汗解表。显然,谁都不会否认这是从症状表现到病理本质都完全不同的两种证型。值得探讨的是,二者均系外感病,又同属太阳病经病,如果所感受的外邪完全相同,为什么病理本质会完全不同?现在一般认为,这是因为患者体质有虚实之别。体质的虚实可以导致太阳经病产生不同证型当然毫无疑问,但是这是否就是外邪侵犯太阳经形成“中风”抑或“伤寒”的全部原因与机理呢?研究疾病的机理,其病因与病位是不能忽略的。笔者认为,外邪侵犯太阳之表,其证型表现为“中风”抑或“伤寒”,除了与体质有很大关系外,与其所受外邪(或曰致病原)的种类、性质及其发病部位也有极大的关系,而且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方面。如果结合现代医学来探讨,可能更说明问题。

    • 吴鞠通温病咳嗽辨治经纬观探析

      2001(2):8-9.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1355) HTML (0) PDF 0.00 Byte (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素问*咳论》说:“五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历代医家多崇之,然诸家立论太繁,难得其要领。自明代张景岳以外感、内伤立论起,则纲目分明。然而,诸家率以辛温治外感咳嗽,误人多矣。唯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对温病咳嗽的辨治独出心裁,纵辨三焦,横辨燥湿,确能补前人之未逮,启后人之思路。 笔者兹以《温病条辨》[1](简称《条辨》)、《吴鞠通医案》[2](简称《医案》)医论医案为依据,对其温病咳嗽辨治经纬观探析如下。 1 辨治经纬观内涵 1.1 纵辨三焦《条辨》上焦篇论及咳嗽计9条(第3、4、6、28、29、52、55、56条及“补秋燥论”之第2条);中焦篇论及咳嗽计3条(第17、23、67条),下焦篇论及咳嗽计7条(第31、35、41、47、48、70、78条),可见在温病的上、中、下三焦三个不同病理阶段皆可出现咳嗽。咳嗽是温病的症状之一,而处于不同病理阶段的咳嗽必然带有其所处阶段的病理特点,因此纵辨三焦是温病咳嗽辨治的关键。 1.1.1 上焦咳嗽,其治在肺:吴氏认为:“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1]当然,此等温病未必皆咳,而“咳者,加杏仁利肺气”[1]则已。可见吴氏治上焦咳嗽,力主辛凉,确补前人之未备。向来诸家以辛温统治伤寒温病咳嗽,不知寒为阴邪,太阳为腑属阳,阴邪伤人之阳,自当辛温;而温为阳邪,太阴为脏属阴,阳邪伤人之阴,则当辛凉,诚有以也。虽然辛凉宣上之法已定,但病有轻重,咳有微甚,不可不辨。如“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1]。此较银翘散病轻而咳重。

    • 王士雄《霍乱论》预防医学思想浅析

      2001(2):10-11.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1054) HTML (0) PDF 0.00 Byte (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王士雄(1808-1866),字孟英,晚改字梦隐,清*钱塘人。一生中多经历温热、霍乱、疫疠等传染病的流行,对时疫温热病颇有研究,常有发古人未发之见,为明清时期温病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主要著作有《温热经纬》(1852年)和《随息居重订霍乱论》(1862年)。 在《随息居重订霍乱论》(首次刊行是在1839年,时名《霍乱论》。本文所据本为上海卫生科技出版社1958年出版)一书中,王氏着重探讨了历代医学文献对霍乱病的认识,并结合自身临床实践体会,总结出该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认为所谓霍乱,是指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挥霍闷乱,成于顷刻,变动不安”之证,且有寒热证候和时疫性(传染性)与非时疫性(非传染性)之分;病因“有因饮食所伤者,有因湿邪内蕴者,有因气郁不舒者”,有因感受“臭秽”邪气者。在论述了霍乱病的病因病机及证候表现之后,王氏还在该书中特列“守险”一节,专论预防霍乱病的具体措施和注意事项,说明王氏已经意识到预防对于杜绝该病发生、蔓延的重要性,从中可以反映出王氏预防医学思想。本文浅析如下。

    • 仲景应用大黄探析

      2001(2):11-1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1087) HTML (0) PDF 0.00 Byte (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黄始载于《本经》,谓其“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历代医家都十分推崇大黄,而妙用大黄者当推仲景为第一人。细察《金匮要略》、《伤寒论》方剂,大黄入方30首,其中《伤寒论》15方,《金匮要略》15方。仲景用大黄,所蕴法度,寓意颇深,证之于临床,疗效颇验。今不揣冒昧,对仲景应用大黄探析如下。 1 用途 1.1 泻下攻积大黄具有较强的泻下攻积作用,仲景治疗阳明腑实证,釜底抽薪,急下存阴。大承气汤中,大黄泻下实热,芒硝润燥软坚,厚朴、枳实破气导滞,为泻下峻剂,适用于肠腑燥实重证,患者日晡潮热,手足氵戢然汗出,谵语烦躁,腹部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甚至喘冒不得卧,舌苔老黄,焦燥起刺,脉沉迟实。小承气汤用大黄、厚朴、枳实,以宣通气机,轻泻实邪,和降胃气,为泻下和剂,适用于肠腑燥实较轻,患者不大便或大便硬,谵语潮热,腹部胀满或痛而不甚,舌苔黄垢,脉沉实而滑。调胃承气汤以甘草甘缓养胃,大黄泻下实热,芒硝润燥软坚,为泻下之缓剂,适用于邪热初传阳明,肠中燥热,胃气不和,患者不大便,腹胀满,或热结旁流,蒸蒸发热,心烦,谵语等。另外,麻子仁丸以麻仁润肠燥,芍药滋脾阴,大黄、厚朴、枳实行气泻实,杏仁降肺气,为下法润剂,适用于脾约证,患者胃中有热,脾阴不足,脾的输布津液功能被约束,以致肠中干燥,大便秘结,患者无潮热腹满疼痛等证,仅有大便秘结,不宜承气汤攻伐,而宜麻子仁丸润下。

    • >临床研究
    • 胜红丸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临床研究

      2001(2):13-15.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1007) HTML (0) PDF 0.00 Byte (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胜红丸加减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疗效。方法:符合要求的病例随机纳入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4例用胜红丸加减治疗,对照组36例用西沙必利治疗,其它治疗方法两组相同,疗程2周。结果:治疗组对厌食、食欲减退、餐后上腹部不适及上腹胀满的疗效有优势,对照组对恶心的疗效有优势。治疗组控制症状的有效率为94.1%,对照组为66.7%;治疗组改善胃蠕动有效率为91.2%,对照组为63.9%,均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胜红丸加减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疗效确切,机制可能与改善胃节律、增强胃蠕动有关。

    • 清开灵注射液治疗脑梗死后痴呆30例

      2001(2):16-17.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1144) HTML (0) PDF 0.00 Byte (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脑梗死后痴呆目前临床尚缺乏有效治疗方法,我们近几年来采用清开灵注射液治疗30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诊断为轻、中度痴呆症(诊断及分级标准符合文献[1])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59~81岁,平均68岁。对照组30例,其中男24例,女6例;年龄62~79岁,平均67岁。所有患者经头颅CT确诊为脑梗死,痴呆症状发生在脑梗死3个月内。经简易精神障碍状况检查法(MMSE)[2]和修订长谷川简易智力量表(HDS)[3]检测证实,有智能认识障碍、Hachinki缺血记分测定积分值>7。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单用清开灵(北京中医药大学药厂生产,批号96083101)40 ml加入9 g/L氯化钠溶液500 ml静滴,每日1次。对照组给予维脑路通0.6 g、胞二磷胆碱0.75 g加入9 g/L氯化钠溶液500ml静滴,每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期间对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给予对症处理。

    • 华蟾素治疗晚期复发性肿瘤67例临床观察

      2001(2):17-18.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1266) HTML (0) PDF 0.00 Byte (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科1996年2月至1999年2月采用华蟾素治疗67例肿瘤术后1~3年复发伴(或)转移者,现报道如下,并就华蟾素的临床应用加以讨论。 1 资料与方法所有病例均系手术后1~3年复发伴(或)转移者,其中男51例,女16例;年龄53~72岁(53~59岁23例,60~69岁37例,70~72岁7例)。病理类型:高分化腺癌29例,中分化腺癌26例,低分化腺癌7例,其它5例。手术时,38例侵及深肌层,周围淋巴结有癌转移者2例(2/9~9/16);29例侵及浆膜层,周围淋巴结转移者7例(2/9~9/16)。所有病例均行病灶完全切除与周围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给予标准方案化疗4~9疗程,其中化疗4疗程9例,6疗程37例,9疗程21例。所有病例入院前3个月未行化疗。入院时经Karnofsky行为状态评分法(KPS)评分,30分者21例,40分者18例,50分者18例,所有病例均无化疗指征。术后1年复发伴(或)转移灶者5例,其中胃癌3例,结肠癌2例;术后2年复发伴(或)转移灶者15例,其中胃癌9例,直肠癌6例;手术3年复发伴(或)转移灶者47例,其中胃癌22例,食道癌11例,直肠癌14例。

    • 和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30例

      2001(2):19-20.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1110) HTML (0) PDF 0.00 Byte (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FD)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是指有上腹部不适、疼痛、腹胀、早饱、恶心、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而无胃肠器质性疾患及肝胆胰疾病的一类症候群。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主要是胃肠动力异常,表现为对液体、固体或混合餐的排空延缓。中医学认为本病属“胃脘痛”、“心下痞”、“纳呆”、“呕吐”、“反胃”等范畴。笔者1997年2月至1998年12月运用和胃汤治疗FD 3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FD患者4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腹部不适、腹胀、早饱、恶心等症状,并持续在4周以上,均在2周内经胃镜、B超或X线等检查,排除其他疾病,符合FD临床诊断标准[1]。治疗组30例:男11例,女19例;年龄18~61岁,平均46.5岁;病程2个月~23年,平均8.5年。对照组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20~63岁,平均37.6岁;病程6个月~21年,平均7.9年。按上腹不适(胀痛)、嗳气反酸、食少纳呆、恶心呕吐4个临床主要症状分级,评出治疗前后症状总分数。3分:症状持续存在,严重;2分:症状经常出现,中等程度;1分:症状偶尔出现,轻度;0分:无明显症状。治疗前主要症状积分值:治疗组(9.17±4.55)分,对照组(9.20±3.76)分。

    • 中药熏洗法治疗跟痛症40例

      2001(2):20-20.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787) HTML (0) PDF 0.00 Byte (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跟痛症是骨伤科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症状是跟骨跖侧痛,晨起时疼痛明显,在足跟前内侧有明显压痛点,穿硬底鞋行走时疼痛加重,跟骨X线侧位片常有骨刺。本病治疗方法颇多,疗效不一,复发率高,因此临床医师多感棘手。笔者自1995年以来,采用中药熏洗法治疗该病40例,并随访6个月,疗效较为满意,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40例中,男8例,女32例;年龄36~78岁,50岁左右者占90%;病程3个月至10年;单侧痛26例,双侧痛14例。 2 治疗方法 羌活、独活、苍术、花椒各12 g,透骨草、川牛膝、草乌、艾叶、小茴香、丹参、葛根、伸筋草各15 g,细辛10 g。将药用纱布包裹,加水500~750 ml,煮沸约30 min后,将药液倒入盆内,加醋约250 g,先用小方巾蘸药液热敷患处,待水温降至40℃左右时,将患足浸入药液中,并同时搓揉患处,每晚1次,每次1 h左右。每剂药连用3d。5剂为1个疗程。

    • 补阳还五汤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脑梗死35例

      2001(2):21-21.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830) HTML (0) PDF 0.00 Byte (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1 临床资料 35例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47~79岁,平均66.2岁;平均病程45.2 h。CT片示梗死部位:基底核区22例,脑叶7例,背侧丘脑2例,内囊4例。临床表现:昏迷12例,言语不清或失语15例,偏瘫25例。伴原发性高血压史13例,糖尿病史9例。诊断标准依据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 2 治疗方法 2.1 补阳还五汤内服黄芪30?g,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各10?g,每日1剂,水煎服。若大便秘结,加番泻叶15?g,泡水代茶饮;痰多、胃脘胀闷,加胆南星、厚朴各10?g;面色潮红、烦躁,加钩藤12?g,夏枯草15?g;肢体偏瘫,加水蛭10 g,蜈蚣2条。30 d为1个疗程。 2.2 复方丹参注射液静滴采用上海第九制药厂生产的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10支)加入50 mg/L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静滴,每日1次,连用15~30d。

    • 指压颈动脉治疗颈性眩晕64例

      2001(2):22-23.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817) HTML (0) PDF 0.00 Byte (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颈性眩晕,是由椎动脉受压或其周围交感神经网受刺激致椎-基底动脉有效血流量减少造成脑组织供血不足而引起。笔者经过10余年临床探索,采用指压疗法压迫颈动脉治疗颈性眩晕64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64例中,男19例,女45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者64岁;病程最短45 d,最长12年。 症状及体征:①眩晕:阵发性眩晕,视物不清或转颈时眩晕28例;颈部不能转动,稍动即晕21例;见光即晕12例;不能视物或声音稍大即晕2例;视物旋转,并伴呕吐1例。②颈部症状:均有不同程度颈部疼痛,运动受限,常在突然不协调的颈部运动后出现眩晕;伴手臂疼痛、手指麻木21例,恶心呕吐8例。影像检查:4例作彩色多谱勒(TCD)超声提示单侧或双侧椎动脉血流减慢,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X线正侧位片示颈椎生理弯曲节段性变直32例,完全变直14例,颈椎韧带钙化15例,椎间隙变窄25例。MRI检查1例,脑部未见明显占位。CT扫描14例示椎间隙变窄,且伴不同程度椎间盘膨出或突出。

    • 手法整复治疗Colles骨折合并舟骨骨折9例

      2001(2):23-24.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1119) HTML (0) PDF 0.00 Byte (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临床上Colles骨折常合并尺骨茎突骨折,严重粉碎性骨折或嵌插畸形明显者,可伴有下尺桡关节脱位。Colles骨折合并舟骨骨折较少见,1994-1999年,本科治疗该病9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9例中,男7例,女2例。年龄26~73岁,平均62岁。左手2例,右手7例。桡骨粉碎性骨折2例,横断性骨折7例。舟骨骨折在结节部1例,在腰部8例。Colles骨折都有桡骨远端明显的桡背侧移位,舟骨骨折都未见移位。所有病人皆系伤后1 d内就诊。 2 治疗方法 2.1 手法整复 5~10 ml/L盐酸利多卡因2~4 ml作桡背侧血肿内浸润麻醉,满意后,患者坐位(老年者平卧位),肘关节屈曲90,前臂旋前位,腕关节稍尺偏。一助手紧握患者拇指(尽量避免外展)及其余4指,另一助手紧握患者肘关节部及前臂,两助手对抗牵引,持续3~5 min,使两骨折端的嵌插完全解脱。术者站在患者外侧,Colles桡骨远端骨折如果是横断型,术者双手环抱骨折近端,大拇指向掌及尺侧压远端以纠正桡背侧的骨折远端移位,成角较大时,可配合折顶及牵抖手法;如果Colles骨折是粉碎型,术者双手合抱骨折端,用掌根在尺桡侧和掌背侧运用叩挤手法。术后一定要在鼻烟窝处加用按压手法,沿伸屈肌腱由近向远端推按(粉碎性骨折禁用),舒理肌腱,使其恢复正常位置。整复后,摄X线复查。 2.2 固定保持腕关节于尺偏稍屈曲位,小夹板固定4周(尽量拇指外展);后改为中立位前臂管形石膏固定,时间随舟骨骨折的不同部位而定,结节部骨折固定6~8周,腰部骨折固定2~3个月以上。

    • 和肝散结汤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

      2001(2):24-25.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803) HTML (0) PDF 0.00 Byte (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95年6月至2000年6月,笔者以自拟和肝散结汤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与天冬素片组36例对照,疗效显著,兹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按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乳癖”的诊断标准。全部病例经B超探查肿块大小、个数,并经细胞学或病理组织学证实,且除外乳腺其他良性病变和乳腺癌。74例患者都有经前乳胀、抽痛加重感。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8例:年龄21~52岁,平均36.32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9年;乳房单侧患病25例(其中单个肿块9例,2~5个肿块16例),双侧患病13例(其中两乳各1个肿块8例,3~8个肿块5例)。对照组36例:年龄20~51岁,平均35.50岁;病程最短2.5个月,最长8年;乳房单侧患病24例(其中单个肿块10例,2~5个肿块14例),双侧患病12例(其中两乳各1个肿块8例,3~8个肿块4例)。两组病例数、年龄、病程、肿块数,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 二丹红藤败酱汤治疗盆腔炎性包块30例

      2001(2):26-26.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935) HTML (0) PDF 0.00 Byte (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盆腔炎性包块属祖国医学“症瘕”范畴。2年来,笔者运用二丹红藤败酱汤(徐志华老中医经验方)加减治疗盆腔炎性包块收到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0例,年龄25~50岁。已婚28例,未婚(有性生活史)2例。其中人工流产史15例,平均流产次数1.5次;已生育19例(剖宫产6例)。病程最短者1周,最长者达5年,平均为6个月。妇科检查盆腔均能扪及明显包块,或有压痛等阳性体征,其中双侧有包块者2例。伴下腹疼痛者18例,腰痛者3例,腹痛伴腰酸者4例,肛门坠胀者3例,腹痛伴脓性白带者2例。上述患者均行盆腔B超检查,提示盆腔炎性包块,包块最大者10 cm×8 cm×7 cm,最小者6 cm×4 cm×3cm。

    • >临床经验
    • 张笑平教授诊治痛证验案六则

      2001(2):27-29.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1230) HTML (0) PDF 0.00 Byte (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安徽中医学院张笑平教授、主任医师,从医、执教近40载,学验俱丰,临证一贯主张病证结合诊治,思路活跃,处方灵活,用药独到,每收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择其诊治痛证验案六则简介如次。 1 头痛案 例1.苏某,女,51岁,美籍华人,1998年7月16日初诊。罹患混合性头痛(紧张性头痛兼偏头痛)10余年,发作次数与程度日趋频繁和剧烈,每因劳累、受凉、抑郁而发作,近1个月每日必发2~3次,发作多在中午前与傍晚之后,一旦入寐即安宁无事,发时均始感背膂正中大若手掌之区域发凉,旋即感到彼处皮肉犹若被人抓起,紧绷痛感便沿着后项、头枕经巅顶而抵眼球,满头紧绷重痛,两眼球痛如有物挤压而欲外脱之状,其时每多以头顶墙,双手捂眼,甚为痛苦和恐惧。唯于背、项、头部及两眼旁施以强刺激针刺才渐趋缓解,缓解时间长短不一,短则1~2 h,长则5~6 h,不发时仍感心悸,时太息,偶尔干呕并吐冷涎,既往所查颅脑CT、MRI等均无异常发现。刻下为头痛缓解期,舌质红,舌边有齿痕与瘀点,苔薄白而滑润,脉左弦右缓兼滑小。细阅前医处方,或补肾柔肝,或平肝祛风,或健脾化痰,或滋阴养血,或活血通络。思忖良久,卒然忆及《金匮要略》“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及“干呕,吐涎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结合其人舌质有瘀点及头痛的表现独特、部位固定、程度剧烈等特点,责其病机为脾虚停饮于胸,肝寒夹饮上逆,病程延久入络,痰瘀相互为患。治用苓桂术甘汤合吴茱萸汤加味:吴茱萸4 g,桂枝、炙甘草各8 g,党参、炒白术、茯苓、当归、川芎各10g,生姜3片,大枣5枚,3剂,每剂煎汁,2次分服,1.5剂/日,并告之药后头痛或可暂时加剧,另嘱怡神少忧,适寒温,少操劳,忌进滋腻性食品。

    • 《内经》病机学说临床诊治应用三则

      2001(2):29-30.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1126) HTML (0) PDF 0.00 Byte (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内经》为中医基础理论的源泉。以《内经》病机学说指导临床,可收执简驭繁之诊断,从而得到正确治疗。兹举病案三则,以窥一斑。 1 上气不足之眩晕 眩晕症,《灵枢*口问篇》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上气乃指心肺之气,心为君主之官,肺主一身之治节,心肺气虚,宗气不足,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头乃诸阳之会,浊邪蒙敝清空,故脑窍失聪、眩晕等症作矣。本症临床特点为耳如蝉鸣,听觉失灵,头脑重胀,视物模糊,朝轻暮重,动则尤甚,严重时则心慌气短,呃逆呕吐清涎等。一般多见于中老年身体素质较差者,对此,采用益气聪明汤加减治疗,收效甚著。 例1.王某,男,1969年3月21日诊。患眩晕症1年,经诊断为梅尼埃病,时愈时发,病初发作较稀,近来发作频繁,多次经中西药物治疗,收效不理想。平时头昏耳鸣,记忆减退,纳差,疲乏无力,大便先硬后溏。发时感天旋地转,并呕吐痰涎,耳如蝉鸣,面色白光白,精神萎靡,甚则心慌气短,舌淡苔薄白,脉右细小、左弦细。证系心肺气虚,脾胃虚弱,清阳不能上升,浊邪不得下降,清空受蒙所致。治宜益气升清,降逆和中,蠲化痰饮。方宗益气聪明汤合旋覆代赭汤加减:党参、黄芪各30 g,炒白术、泽泻、蔓荆子、炒白芍、姜半夏各9 g,葛根、代赭石(先煎)各20 g,旋覆花、茯苓各10 g,升麻、陈皮各5g,生姜4片。服5剂眩晕即止。继以益气聪明汤合香砂六君子汤调理半月而瘥,此后未发。

    • 科研与学术信息

      2001(2):30.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734) HTML (0) PDF 0.00 Byte (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针灸经络
    • 穴位电刺激对豚鼠听皮质中潜伏期诱发电位波幅的影响

      2001(2):31-33.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1015) HTML (0) PDF 0.00 Byte (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穴位电刺激对豚鼠听皮质中潜伏期诱发电位波幅的影响。方法:分别以电针和重复电脉冲刺激豚鼠前肢的外关、中渚穴,刺激前后记录短声诱导的听皮质中潜伏期诱发电位,并分析两种电刺激方式对诱发电位波幅的不同影响。结果:电针前肢穴时,电针期间诱发电位波幅明显减小,而重复电脉冲刺激前肢穴时,波幅明显增大。结论:不能仅以电针期间诱发电位波幅大小的变化来衡量皮质兴奋性的变化。

    • 耳针对四氧嘧啶致兔糖尿病的治疗作用

      2001(2):34-35.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862) HTML (0) PDF 0.00 Byte (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笔者观察了耳针对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家兔胰岛组织结构及超微结构的影响,同时观察血糖、尿糖及一般情况变化,以便为临床运用耳针治疗糖尿病提供实验依据,现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造模与分组健康的白色家兔22只,体质量1.80~2.30 kg,雄性,双耳无损伤,由贵阳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随机分为实验组10只(造模后死亡2只),对照组12只(造模后死亡4只)。 模型复制:采用英国产四氧嘧啶,为粉红色结晶体,配成浓度为100 g/L溶液,即配即用,在家兔禁食12 h后,称体质量,按每公斤体质量给予四氧嘧啶100 mg,从兔耳缘静脉1次性推注,1 min内推完[1]。 实验组在兔耳模拟人体耳穴胰点部位(双侧)用1寸毫针针刺,捻转1 min,频率约为100次/min,留针,以后每隔15 min捻针1次,频率、时间同前,30 min后取针。于造模前接受耳针治疗1次,造模后每日上、下午各治疗1次,共治疗10d。

    • 针刺治疗脑血管性痴呆30例近期疗效

      2001(2):36-37.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1302) HTML (0) PDF 0.00 Byte (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国内脑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居老年期痴呆发病的首位[1]。我们用针刺治疗30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诊断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3版修订本(DSM-Ⅲ-R)[2]有关VD诊断标准、简短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长谷川痴呆量表(HDS)。30例中,男21例,女9例;年龄最小47岁,最大80岁;均有2次以上脑卒中病史。其中伴有原发性高血压21例,伴有高脂血症18例,伴有冠心病15例,伴有糖尿病7例。中医辨证均属于肝肾亏损、气滞血瘀型,其中兼痰热腑实14例,兼有肝阳亢盛10例。 2 治疗方法 2.1 治则补肾填精、活血化瘀、醒脑开窍。 2.2 取穴根据穴位功能取3组穴位。补肾填精组:太溪、肾俞、三阴交、气海;活血化瘀组:足三里、血海、内关、合谷;醒脑开窍组:百会、风池、神庭、率谷。辨证配穴:痰热腑实者加上巨虚、曲池、丰隆、天枢,肝阳亢盛者加太冲、内庭;语言不利者加廉泉、通里。 2.3 操作选用28号不锈钢针,1.5寸长,3组穴位中,每次每组选2~3个穴位,并根据兼证加2~3个配穴。针刺手法以平补平泻为基本手法。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每日1次。1月为1个疗程,2个疗程评价疗效。

    • >实验研究
    • 大鼠脾虚证与血清甲状腺激素及下丘脑、胸腺细胞核T3受体关系

      2001(2):37-40.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1051) HTML (0) PDF 0.00 Byte (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脾虚证与血清甲状腺激素及下丘脑、胸腺细胞核T3受体的关系。方法:成年SD大鼠32只了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A组(正常组)、B组(脾虚组)、C组(治疗组)、D组(自复组)。采用放射配基分析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T3、T4、FT3、FT4、 γ-T3 及下丘脑、胸腺细胞核T3受体的含量。结果:B、D组大鼠血清T3、T4、FT3、FT4含量均较A、C组低,有显差异(P<0.05或P<0.01);各且间血清γ-T3 含量无显性差异;B、D组下丘脑、胸腺细胞T3受体含量较A、C组低,有显差异(P<0.01)。结论:血清甲状腺激素及下丘脑、胸腺细胞核T3受体的水平降低,可导致甲状腺激素生物效应低下,经由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环路,削弱免疫功能,这可能是脾虚证的一种重要病机。

    • 脑创宁对脑组织含水量和血脑屏障通透性影响

      2001(2):41-43.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885) HTML (0) PDF 0.00 Byte (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考察脑创宁对闭合性脑外伤小鼠脑水肿、血脑屏障通透性的作用。方法:采用自由落体法复制闭合性脑外伤小鼠模型,测定脑组织含水量和伊思蓝含量。结果:脑创宁可明显减轻模型小鼠脑水肿程度,降低伊思蓝含量,保护血脑屏障。结论:脑创宁对闭合性脑外僵小鼠脑组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脾虚患者脂质过氧化和红细胞免疫功能关系

      2001(2):43-45.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1344) HTML (0) PDF 0.00 Byte (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脾虚患脂质过氧化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红细胞酵母菌混合花环法和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检测脾虚患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血浆及红细胞膜丙二醛(MDA)水平。结果:脾虚患RBC-C3bRR和红细胞胞膜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明显降低,血浆MDA和红细胞膜MDA明显升高;RBC-C3bRR与血浆MDA、红细胞膜MDA呈负相关,其中红细胞膜MDA和RBC-C3bRR关系更为密切。结论: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损害对RBC-C3bRR有不利影响。

    • 丹那唑、罗氏内异方对实验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血液流变性影响

      2001(2):45-47.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1246) HTML (0) PDF 0.00 Byte (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从血液流变学角度探讨中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作用机制以及丹那唑不良反应的产生机制。方法:造模成功后,将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和中药组,灌胃给药1个月,然后了血,各组间进行血液流变性比较,结果:丹那唑显影响实验性大鼠模型的血液流变性,产生高粘滞状态,而中药无该不良反应。结论:丹那唑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与其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有一定的关系,而中药可改善血液的高粘滞状态,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 骨生丸治疗股骨颈骨折后早期股骨头坏死的实验研究

      2001(2):48-49.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1320) HTML (0) PDF 0.00 Byte (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制剂骨生丸治疗股骨颈骨折后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作用机制。方法:按照Kenzora方法,复制大白兔凤骨颈骨折后早期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灌药4周后断头取血,取出股容、血沉、还原粘度、聚集指数及纤维蛋白等血液流变性指标。结果:骨生丸能够有效地降低空骨陷窝率,改善血液流变性状态。结论:骨生丸通过逆转股骨颈骨折后早期股骨头坏死的股骨头缺血状态,促进股骨头坏死修复而起治疗作用。

    • >方药研究
    • 痹复康正交t值法药味组合分析

      2001(2):50-5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877) HTML (0) PDF 0.00 Byte (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优选痹复康处方。方法:运用正交t值法研究痹复康抗炎作用来筛选其处方组成。结果:甘草、丹参、苦参、当归、黄芪5味药起主要作用,五加皮起辅助作用,青风藤作用不明显。结论:痹复康的处方最佳组合为甘草、丹参、苦参、当归、黄芪、五加皮。

    •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几点思考

      2001(2):53-55.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1098) HTML (0) PDF 0.00 Byte (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体外实验方法是揭示药物作用实质的重要方法之一,但对于中药来说,由于其理化因素的复杂性及特异性,体外实验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学者IwamaH等[1]在对汉方的研究体系进行探讨的过程中,用动物血清进行汉方制剂的药理实验,提出了“血清药理学方法”。它是指将中药或复方经口给动物灌服一定时间后采集动物血液,分离血清,用此含药物成分的血清进行体外实验的一种实验方法。这一方法实现了体外与体内实验的结合,其实验结果与体内实验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它不仅反映药物中可吸收部位的直接作用,且能反映药物成分在机体作用下形成的代谢产物和药物诱生的机体内源性物质的间接效应。该方法是目前中药药理研究中热点,研究层面可借用现代医学手段,从器官深入到细胞、亚细胞、基因、基因产物、受体和酶活性等水平揭示药理作用机制,使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医学有一个切实可行的结合点,从而大大地推动了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但是,由于该方法诞生时间短,在我国仅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困扰着实验设计和研究,故笔者就有关几个问题思考如下,以供商榷。

    • >现代医学
    • 机械通气在呼吸衰竭呼吸停止前后应用比较

      2001(2):56-57.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742) HTML (0) PDF 0.00 Byte (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1 临床资料 90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诊疗规范[1],男74例,女16例,年龄52~86岁,其中神志昏迷者59例。全部病例均查血气分析,pO2 <8.0 kPa(60 mmHg),pCO2 >6.67 kPa(50 mmHg),均符合呼吸衰竭标准[2]。 呼吸停止前行气管插管接机械通气为甲组,呼吸停止后心搏停止前行气管插管接机械通气为乙组。 甲组47例,男35例,女12例,年龄52~81岁,神志昏迷者29例。血气分析:p CO2 8.0~14.0 kPa,p O2 4.67~7.33 kPa。该组病例是在发现患者神志昏迷或神志障碍合并呼吸不规则时,或神志尚清合并呼吸浅慢或不规则时,即行气管插管接机械通气治疗。机械通气使用国产宁泰KTH定容型呼吸机,潮气量(VT)8 ml/kg,16次/min。治疗结果:47例患者近期内存活45例,死亡2例。 乙组43例,男39例,女4例,年龄55~86岁,神志昏迷者30例。血气分析:p CO2 8.0~14.9 kPa,p O2 4.27~6.67 kPa。该组病例或因呼吸停止较突然,或因呼吸停止前患者或亲属拒绝气管插管,于呼吸停止后再行气管插管接机械通气治疗。使用的呼吸机及基本参数同甲组。结果:24 h内死亡21例(占48.8%),72h内死亡35例(占81.4%),近期内存活8例(占18.6%)。

    • 微波治疗变应性鼻炎84例

      2001(2):57-57.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897) HTML (0) PDF 0.00 Byte (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变应性鼻炎为黏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目前临床治疗方法很多,如冷冻、激光、药物注射、手术、药物、烧灼等疗法,但这些方法相对疗程长,病人痛苦,疗效也不肯定。笔者1999-2000年应用微波治疗84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84例中,男56例,女28例;年龄10~45岁;病程1~25年。临床症状除鼻塞、阵发性喷嚏、大量清涕外,尚有头昏、头痛、鼻腔酸胀、耳鸣等。检查可见鼻黏膜灰白、鼻甲肿胀、鼻腔内较多清水样分泌物等。 2 治疗方法 采用电子工业部第四十三研究所生产的WNZ-IC型微波治疗仪,输出功率50~60 W,预先设置一脚踏开关控制微波输出。 患者坐位,鼻部消毒后,用10 g/L麻黄素、地卡因棉片行黏膜表面麻醉3次,每次3~5 min,麻醉满意后,将不同长度的微波探头伸入鼻丘、下鼻甲前端,每处3~5条线状辐射,时间不超过5 s,若伴有下鼻甲肥厚者可一并热凝,以局部发白为止。治疗后鼻腔不予填塞,采用10g/L麻黄素滴鼻1周。

    • 前列腺素E1治疗冠心病心衰竭26例

      2001(2):58-59.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1708) HTML (0) PDF 0.00 Byte (2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冠心病伴发难治性心衰竭,是由于心肌缺血引起的心肌变性、坏死和纤维变化改变,并导致严重的心肌功能失常,往往是收缩、舒张功能障碍并存,且多为疾病的严重或终末阶段。常规方法治疗难以奏效,是临床医生常常遇到的一大难题。我科从1997年4月-2000年9月对26例经休息、限钠饮食及使用利尿剂、地高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硝普钠等治疗效果不显的心衰竭患者,采用前列腺素E1治疗后,临床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6例中,男22例,女4例,年龄49~78岁,平均65.9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泵衰竭)3例,陈旧性心肌梗死16例,缺血性心脏病伴心衰竭7例。急性左心衰竭(以收缩功能不全为主)8例,慢性全心衰18例。所有入选患者均按Boston诊断标准[1]评分为(10.62±1.24)分,均>8分。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横径为4.5~5.6 cm,26例均有相应节段运动障碍。左室射血分数(EF)为0.35±0.038。 2 治疗方法 在卧床休息、限钠饮食、吸氧,使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硝酸甘油、硝普钠、地高辛治疗效果不佳的基础上,停用硝普钠,改用前列腺素E1(重庆药友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970302)100 μg加入50 g/L葡萄糖或9 g/L氯化钠溶液250 ml,静脉滴注,15~20滴/min,每日1~2次,疗程7~10 d,平均(9.2±2.0)d,有泵衰竭患者联合使用多巴胺。

    • >综述
    • 中药降血药作用机制实验研究进展

      2001(2):59-61.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1071) HTML (0) PDF 0.00 Byte (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糖尿病(DM)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其基本病理为胰岛素(Ins)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DM的显著特征是高血糖。目前临床上降血糖的主力军仍然是西药,但中药治疗DM的独到之处也不容忽视,如降糖作用温和持久,毒性和不良作用小,具有综合治疗作用,可有效地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近10年来,国内外从天然药物中寻找新的降血糖药物的研究十分活跃,发现多种降血糖活性成分,降血糖作用机制研究也逐渐深入,本文就有关研究报道文献综述如下。

    • 川芎嗪治疗慢性肺原性心脏病进展

      2001(2):62-64.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1151) HTML (0) PDF 0.00 Byte (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属祖国医学“肺胀”、“痰饮”、“喘证”等范畴。病机多为久咳痰喘,耗伤肺之气阴,宣降失司,痰浊阻络,气道受阻,痰滞胸中,而治节失司,不能朝百脉以助心行血,又致血脉瘀阻,血瘀是慢性肺心病的主要病机之一。川芎嗪具有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度、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抗感染等作用,近年来广泛应用于肺心病的临床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