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7年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略论太阳病衄血

      1987(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946) HTML (0) PDF 0.00 Byte (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伤寒论》太阳病篇论及衄血的条文有数则,除火逆致衄外,通常把46、47、55、56条的衄血称为太阳病衄血。关于致衄机理及与汗解的关系,历代多有争议;太阳表虚致衄说之误,也未引起注意。把这些问题弄清楚,对于正确理解仲景原旨和指导临床都有意义。 一、太阳病衄血的病机及与汗解的关系 笔者认为,太阳病衄血唯见于伤寒表实证,这是由其基本病理特点所决定的。 太阳主肤表而统营卫。生理情况下,“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卫行脉外,在营气的滋养下,行使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的功能;营行脉中,在卫气的固护下,“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

    • 从《伤寒论》探讨火热之邪对气血运行影响的双重性

      1987(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986) HTML (0) PDF 0.00 Byte (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对《伤寒论》中有关火热病证的剖析,认为火热病邪对气血津液运行的影响不但有升腾扰动的一面,而且有阻遏气机,使津血运行滞涩的一面。且两者在病变过程中往往共存,互为因果,并据此阐发了火热病证的一些辨证问题。指出火热病证在治疗时不能偏执寒凉一法,也应注意疏调气机,畅其血行,以利邪热外泄。本文还论述了这一认识对后世温病学家辨治温病的深远影响和临床现实意义。

    • 《临证指南医案》治疸八法

      1987(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890) HTML (0) PDF 0.00 Byte (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叶天士(1666~1745)在祖国医学史上不仅以温病学家著称,而且对内科杂病亦颇有建树。对于疸病的治疗足可开人心窦,以为后学津梁。现就《临证指南医案·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年版)剪录数案,归纳成八法,试析之。 一、宣腑湿热法 疸有阳黄阴黄之异,病位有在脏在腑之分,虽病因皆以湿得之,但湿之转化具有双向性,一从火化为阳黄治在胃,一从寒水为阴黄治在脾,治脏治腑二者不容混淆。临床所见阳黄者多,治腑的方法也较纷繁,医者常用攻下,或者执一清利,每致阴阳两伤而变生他证。叶氏深明其理,提出:“当宣腑湿热,但不宜下”,如:

    • 张子和补法浅析

      1987(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925) HTML (0) PDF 0.00 Byte (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张子和不但擅长汗、吐、下三法,且善于用补。其补法的特点是:以祛邪为前提,以补不足为宗旨,攻补兼施,并重视寒补、食补,对虚损无邪之人才纯用补药.

    • 《金匮要略》方煎服法浅析

      1987(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1058) HTML (0) PDF 0.00 Byte (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金匮要略》创杂病诊治体系,立辨证论治法则,为历代医师所推崇。其辨证精神,不仅体现在辨析脉证与制方之中,亦贯穿于方药的煎服法中。笔者就此浅析如下。 一、煎法: 《金匮》根据证治要求,不同汤方选用不同的煎药用水。如百合病属心肺阴虚有热,故百合地黄汤用泉水煎之,取其下热气而利小便。欲作奔豚之证为心阳虚而肾水欲动,故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以甘澜水煎之,取其去水寒之性,不助水邪。胸痹之证属胸阳不振,阴干阳位,故栝萎薤白白酒汤、栝萎薤白半夏汤以白酒煮药,取白酒之辛散,行药性而助药力,通阳气而去阴浊;而枳实薤白桂枝汤虽亦治胸痹,但病已涉及胸胁心下,阴寒之气走窜冲逆,故煎药不用酒而

    • 中医科研工作小议

      1987(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950) HTML (0) PDF 0.00 Byte (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医工作分为临床、教学和科研三项,这三项工作既各自独立又密切相关,应加强联系、紧密配合。为此,笔者对科研工作提出几点意见,以供参考。 一、选题应以临床为出发点 教学也好,临床也好,科研也好,都要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要注重社会效益。怎样才能提高中医科研工作的社会效益呢?关键在于选题。我认为中医科研工作的选题,应以临床为出发点,要根据中医临床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说具体一点,就是要优先研究那些中医疗效占有明显优势的疾病,或者是现代医学临床疗效很不满意急需中医加以解决的问题。比如说,将老中医治病经验输入

    • “新安医学”纵横谈

      1987(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1029) HTML (0) PDF 0.00 Byte (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认为新安医学的兴盛与当时地理环境优越,文化发达,经济繁荣等诸多因素有关。“新安”从南北朝至清末共有医家745人,共撰刻汇纂医籍615种。新安医学的特点为:重视对经典著作的注释、阐发,注重普及医学知识,专科多为世袭代传,学术上既有继承,亦善创新。“新字医学”系笼统地指新安地区历代所出现的医家、医籍,不宜称“新安医学派”。

    • 姜春华教授治疗黄疸验案五则

      1987(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901) HTML (0) PDF 0.00 Byte (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黄疸既是症状,也是病名。《内经》曰:“目黄者,曰黄疸”,“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姜老认为:“黄疸是一个症状,其中包括着现代的黄疸型肝炎、急性黄色肝萎缩、肝癌、胆道疾病等。”姜老治疗黄疸经验丰富,现举数则验案,以示其一斑。 案一 康某,男,32岁。患者于一周前,中院胀满,发热,体温38.5℃,在本厂医务室治疗,服西药无效。4天后热退,巩膜及皮肤即出现黄疸。SGPT300单位,黄疸指数80单位。诊为黄疸型肝炎,住院治疗。不思饮食,泛泛欲吐,小便色深似浓茶,大便3日未解,舌红,苔黄。此湿热俱重,以栀子柏皮汤及茵陈蒿汤加减:生大黄18g,

    • 颅脑损伤并发双目失明治验一例

      1987(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1086) HTML (0) PDF 0.00 Byte (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颅脑损伤并发双目失明,目前尚无特效治法,上海静安区中心医院伤科老中医陆云响,运用中医药治愈一例,现整理如下: 王某,男,18个月,初诊1965年3月3日。患儿于2月10日晚从床坠地。翌晨发觉时,已身体强直,昏迷不醒,气息奄奄,即送当地某医院急救。17日神志稍清醒;21日发现患儿双目失明,眼底检查诊为“急性双目球后神经炎”;23日再次眼底检查,见双目颞侧乳头轻度苍白,诊断为“轴性视神经萎缩”。24日来上海求治。经某医院检查,瞳孔散大,巩膜充血,视神经轻度萎缩,诊断为脑干损伤并发双目失明。

    • 《徐少鳌外科治验录》摭拾

      1987(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1183) HTML (0) PDF 0.00 Byte (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徐少鳌主任医师生前系芜湖中医院副院长,在四十载外科临证生涯中,屡起沉疴,名噪城邑。由其门人肖波医师整理的《徐少鳖外科治验录》,集中地反映他了的临证经验。反复拜读,收悟颇多,试作一刍议。 一、治疔疮,审轻重,巧于化裁 明代外科大家陈实功曰:“夫疔者,疡科迅速之变也”,“疮色猪肝紫,无脓必定死”。徐师通过长期临床实践,进一步强调说:“疮面色如猪肝,板硬不痛,肉肿疔不肿,均属逆证、败证、难治,治疗中更应慎重。”主张以察证之顺逆为首务,量病轻重用药。盖头为诸阳之会,是气血汇聚之所在,故认为颜面疔尤易生变端,每投大剂七星剑汤(野菊花100g,紫花地丁60g,苍耳子、半枝莲、豨莶草、草河车、麻黄各适量)加金银

    • 李东垣温胃汤化裁治疗萎缩性胃炎的远期效果观察

      1987(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1349) HTML (0) PDF 0.00 Byte (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们在李东垣温胃汤化裁治疗萎缩性胃炎183例取得近期疗效后,又进行了远期疗效观察。现将随访观察情况报告于下: 一、一般资料 在用温胃汤化裁治疗的183例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中,随访观察172例,其中男130例,女42例。随访观察方法为:当疗程结束后,嘱病员每半年至一年复诊一次。除记录临床症状外,均复查胃镜及活检观察组织学的变化,同时做胃液分析及测定各种免疫功能,随访过程中,一般均间歇服用原药治疗。

    • 玉女煎加味治疗急性脊髓炎一例

      1987(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1121) HTML (0) PDF 0.00 Byte (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刘某,男,29岁,已婚,农民。1982年8月22日入院。患者初起恶寒发热,3天后两下肢沉重以致完全瘫痪。检查:双下肢呈被动体位,第6~8胸椎棘突轻微压痛,腹壁反射、腱反射消失。脑脊液检查:细胞数65个/mm~3,蛋白质1.05g/L。诊为“急性脊髓炎”。先经四环素、氢化考的松等治疗3天,截瘫无改善,反见失眠、烦躁不安。遂于8月24日采用中药治疗。症见腰脊酸软、两下肢痿软不用,心烦口渴,恶热喜凉,舌红,苔根黄厚,脉弦数、重按无

    •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溃疡15例

      1987(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824) HTML (0) PDF 0.00 Byte (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下肢溃疡病15例,全部临床治愈。疗程最长25天,最短9天,平均14天。

    • 三仁汤临床应用

      1987(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1054) HTML (0) PDF 0.00 Byte (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三仁汤始载于吴鞠通《湿病条辨》上焦篇,由杏仁、滑石、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薏苡仁、半夏组成,用甘澜水煎服。本方乃吴氏师承叶天士湿温案用三仁之原意,阐发而创制。方中杏仁辛苦开上,宣畅肺气,通调水道;蔻仁芳香苦辛,善宣中焦,醒脾化湿;薏苡仁甘淡导下,渗泄湿热而益脾;配以苦温除湿、理气消满之半夏、厚朴和淡渗利湿及透热之通草、滑石、竹叶。诸药合之,轻疏灵动,具有开上、宣中、渗下之功,使三焦宣畅,湿热分消,邪去正安。在临床应用中,凡因湿邪或因湿与热合,致三焦气机不畅、升降无权、清浊失司者,下之则伤脾、寒之则湿凝、滋之必助湿、温之易化热、汗之则伤阳、燥之则伤阴,然以三仁汤随证加减治之则无上述弊端,不但

    • 暴盲诊治六则

      1987(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966) HTML (0) PDF 0.00 Byte (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一、目衄暴盲 〔案1〕胡某,男,19岁,学生。1985年6月11日诊。患者自3月26日右眼视力突然下降,眼前黑影。检查:视力右眼一尺指数,左眼1.0;右眼瞳孔中等散大(药物作用),直径约6mm,玻璃体呈粉红色间有血块游动,眼底朦胧仅隐约可见视乳头,余难辨认;左眼外眼(一),屈光间质(一),眼底视乳头境界清楚,静脉充盈,乳头黄斑区静脉管壁稍模糊、迂曲,黄斑部中心凹反光在。胸透、血沉、血象均正常。苔薄质微红,脉细数。诊断:右眼目衄暴盲(视网膜静脉周围炎)、云雾移睛(玻璃体积血),此乃阴虚火旺,灼伤目络,血溢络外,致使暴盲。证发右目,势有累及左目之虑,

    • 我院两项科研课题中标

      1987(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884) HTML (0) PDF 0.00 Byte (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国家科研攻关项目招标中,我院计算机应用研究室和针灸经络研究所的“计算机舌象识别系统研究”和“十四经循行感传循行路线检测及经络机理实质研究”两个课题分

    • 针刺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120例临床分析

      1987(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1433) HTML (0) PDF 0.00 Byte (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阐述了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定义、发病机理和诊断。120例患者均采用针刺委中穴和第三腰椎横突末端压痛点,深刺强刺激,且留针15~20分钟。近期疗效97.5%,一年随访疗效巩固者96.5%。

    • 分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180例临床观察

      1987(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940) HTML (0) PDF 0.00 Byte (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之一。笔者根据面瘫的病理过程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刺法治疗108例病人,效果甚满意,现报道如下: 一、一般资料 108例中,男性76例,女性32例;年龄最大者56岁,最小8岁;18~40岁者占74%;病程最短者3天,最长者7年,其中发病2周之内74人,2周至2月26人,2月以上者8人。

    • 我院召开第二届学生中医药学术研讨会

      1987(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1196) HTML (0) PDF 0.00 Byte (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院第二届学生中医药学术研讨会于5月9~10日召开。会议正式代表130余人,列席代表30余人。卫生部陈敏章部长对我院学生自己发起、主持学术研讨会表示赞许,特地派员接见了此次会议筹委会成员。省教育委员会、省卫生厅、省中医学会以及学院

    • 挑针治疗三叉神经痛49例

      1987(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931) HTML (0) PDF 0.00 Byte (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三叉神经痛属中医“头风”、“面(齿)痛”、“眉棱痛”等范畴。系外受六淫之邪致经络阻滞,气血不畅;或肝胃邪热上冲所致。目前尚乏理想的治疗方法,笔者运用民间挑针疗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49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一、一般资料 49例中,男13例,女36例;年龄最小39岁,最大68岁,平均53岁,其中<45岁7人,45~60岁28人,>60岁14人;病程1年左右24例,3年20例,5年以上5例。

    • 经络研究新进展

      1987(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1137) HTML (0) PDF 0.00 Byte (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学说对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诸方面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针灸学中更具有独特地位。自30年代开始,我国的科学、医疗工作者就对经络的功能及其实质进行探讨。解放后,党的中医政策使得中医中药和针灸经络的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1979年和1984年我国两届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国近年来针灸、针麻、经络研究的新成果。目前认为,经络实质的研究,是针灸针麻原理研究的关键所在,而循经感传作为经络的主要

    • B超观察耳针对胆囊收缩功能的影响

      1987(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1002) HTML (0) PDF 0.00 Byte (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观察结果表明:针刺耳胰胆、迷根穴,可使胆囊收缩功能增强;针刺耳胰胆、交感穴,可使胆囊收缩功能降低。提示在用耳针治疗胆道系疾病时,应根据具体病情而选用不同穴位。

    • 《神农本草经》目录的讨论(上)

      1987(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984) HTML (0) PDF 0.00 Byte (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揭示《唐本草》在编纂时,把陶弘景所并条的锡铜镜鼻、文蛤、薤、赤小豆四条分出,使《唐本草》中的《本经》药由365种增加为369种。后又把陶弘景分条的麻子归并到麻条中,又误升麻为别录药,使369减少两种,就成367种。《证类本草》沿袭《唐本草》旧例,其白字《本经》药总数亦是367种。又由于三品位置移动,所以《证类本草》白字《本经》药三品位置皆不符上品120种,中品120种,下品125种的要求。本文以《本经》三品定义,对照《本经》各药条文内容,重新确定各药三品位置,拟定一个《本经》目录。

    • 急性前臂挤压伤一例治验

      1987(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1010) HTML (0) PDF 0.00 Byte (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程某,男,19岁。患者在工作时不慎将左手前臂卷入揉茶机里,被茶机揉转了360度,往返三次,致左前臂严重挤压伤,于1984年4月14日急诊入院。检查:左前臂畸形,有异常活动,肿胀疼痛,肤色紫暗,有散在涨力性水泡,前臂中段背面约14×4cm的皮肤有坏死趋向,桡动脉搏动微弱。X线片提示:左尺桡骨下1/3处粉碎性骨折,即行“切开复位、减压加克氏针固定术”。术中发现,左前臂前后肌群的肌纤维呈不规则断裂,主要肌健和血管虽未断裂,但损伤严重。术后患者前臂肿胀严重,刺痛难忍,指端皮肤灰暗色,脉弱难寻,体温40℃。治疗除用抗菌素抗感染外,余均按中医辨证,以活血化瘀为主:紫丹参40g,大活血30g,桃仁20g,生大黄、川红花各10g,银花25g,

    • 周夕林老师《金匮》释词举隅

      1987(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1158) HTML (0) PDF 0.00 Byte (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吾师周夕林副教授,潜心于《金匮要略》的研究,多有独到见解。尝诲吾等曰:“《金匮》一书,言简义奥,非熟读不能解其至理。读是书之时,可习经参注,但切勿与临床脱节,若沉湎于单纯的文字考据,势必以辞害义”。吾等有感于此,随录周老释词数例,以飨同道。 1.“三条”非“三因”:《脏腑经络先后病》篇言: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就此三条,注家多认为是三种发病原因,并把它与

    • 目前中医教学中所存在的几个问题

      1987(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1077) HTML (0) PDF 0.00 Byte (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解放三十多年来,在党的重视和关怀下。中医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陆续创办了几十所高等中医院校,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中医药专门人才,且已成为中医教学、医疗、科研的骨干力量。 高等中医教育虽经三十多年的探索,但其教学计划仍在不断的变动之中,至今尚无一个具有固定模式较为满意的教学计划;教材虽经多次修改,但至今亦无一套完整的规范化的教材。从近几年来中医专业毕业的同学参加工作后反馈回来的信息,及目前中医教学中反映出来的问题,结合八十年代中医学院培养的大学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等方面来看,目前高等中医教育确实严重地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不利于学生的智能培养。

    • 如何研读《金匮要略》

      1987(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772) HTML (0) PDF 0.00 Byte (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金匮要略》本与《伤寒论》同为一书,但却远比《伤寒论》难读、难理解。究其原因,一是它正式刊行时间较晚,长期转辗传抄所造成的错落脱简,使其文理本为古奥的条文更加令人费解,迭生疑窦;二是它论述病证立足于实事求是,既不强求面面俱到,又不拘泥于固定格式,或详或略,或寓因于脉,或寓法于方,或有证无方,或有方无证,纵然脉因证治、理法方药齐备,也往往前后参错,使人难以端其全貌,领其要旨。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较好地学习研究这部经典著作呢?陈修园曾指出:“读《金匮》书,读其正面,必须想到反面以及对面、旁面,

    • 肾炎与淤血及活血化淤

      1987(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979) HTML (0) PDF 0.00 Byte (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近代对瘀血实质探讨的深入,活血化瘀疗法已广泛地运用于临床。本文就肾炎与瘀血及活血化瘀疗法的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一、肾炎与瘀血 中医传统理论认为,瘀血系指血流不畅所致青紫、瘀斑、固定疼痛、出血、烦躁、舌紫、脉涩等表现的一组症候群。现代认为:瘀血是局部和全身的血液血管系统病变以及伴有炎症的微循环障碍,急性为外伤、感染所致,慢性则是变态反应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脂肪、糖代谢异常的血管障碍。由此可见,现代对中医认为的瘀血,在其意义及实质上均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 前列腺肥大症和前列腺炎的针灸治疗

      1987(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818) HTML (0) PDF 0.00 Byte (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灸疗法对于前列腺肥大症并非任何情况下都有效。根据笔者的经验,针灸治疗有效者主要是第一期(刺激症状期)和大部分的第二期(残尿发生期)的早期患者;至于残尿量超过30ml以上者,或已发生尿闭者,就不能单纯用针灸疗法来处理了。在发生尿闭而针灸无效的情况下,就必须用导尿法来解除患者痛苦。 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几乎没有到针灸科来治疗的,所以针灸治疗的主要对象是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非细菌性前列腺炎、

    • 肾气丸对精子缺乏症的临床和内分泌学研究

      1987(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930) HTML (0) PDF 0.00 Byte (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一、对象及方法 排除泌尿生殖器官异常的男性不孕症患者,在禁欲五天后检查精液,以精子浓度在40×10~6/ml以下的52例精子缺乏症患者作为对象。其中,精子浓度在10×10~6/ml以上的35例列为轻度缺乏组,10×10~6/ml以下的17例列为重度缺乏组。年龄最小的24岁,最大的42岁,平均32.2±3.6岁。不孕时间最短1年,最长11年,平均4.5±2.8年。患者妻子均经妇科检查确认为生育功能正常。

    • 苍术防风汤的临床应用

      1987(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961) HTML (0) PDF 0.00 Byte (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苍术防风汤见于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由苍术、防风、麻黄、生姜组成。原为沼飧泄而设,笔者用之于多种疾病收效满意,现举一二: 一、泄泻 刘某,男,53岁,1983年3月10日初诊。“慢性肠炎”4年余,每食肥腻或受凉即发。来诊时,腹泻腹痛,大便稀薄,无脓血,日行4~5次,伴胃脘冷痛,纳呆,舌淡苔白腻,脉儒缓。证属寒湿滞留,搏结不散。治宜温散寒湿,兼以培土。用苍术18g,防风、扁豆各15g,炙麻黄、川芎各6g,干姜9g,桔梗、山楂、枳壳各12g,服3剂后,诸症有减,去川芎再进15剂而愈。

    • 望面色

      1987(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968) HTML (0) PDF 0.00 Byte (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望面色,是医生观察病人面部颜色与光泽以了解病情的诊法。由于面部皮肤的色泽是脏腑气血之外荣,如《内经》所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故面部肤色之荣、枯可反映脏腑精气之盛衰,从而推断病情之善恶。 1.常色、主色、客色:健康人面部皮肤的色泽谓之常色。其主要特征是:光明润泽,含蓄不露。常色表示人体气血津液充盈、脏腑功能正常。凡人之种族所具有的正常皮肤颜色谓之主色。若因环境、气候等改变而致肤色相应变化谓之客色。主色、客色具有常色特征者,均属正常面色。

    • Observation of the patient''''s Face Colour

      1987(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885) HTML (0) PDF 0.00 Byte (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Observation of face colour is to examine the colour,brightness orlustre in the face of the patient.It is a method of diagnosis the doctoruses to Know the Conditions of the Patient. Colour and lustre of a person's facial skin are the outward displayof his conditions of internal organs,his function of vital energy,andhis state of the blood."Classics of Interna1 Medicine",an importantancient book,says:all the sap of vital energy cirujating in the twelvepassages of three hundred and sixty-five networks pours up in the end ontothe face and its seven apertures(eyes,ears,nostrils,and mouth).Thusprosperous or withered colour in the face tells the ups and downs of the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