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3年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补法在老年冠心病中应用的探讨

      1983(4).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982) HTML (0) PDF 0.00 Byte (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细,甚至栓塞,引起心肌血液供应障碍的一种疾病。由于心肌缺血缺氧,临床上以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胸闷和呼吸不畅为其主要症状,久之可导致心肌的梗塞和坏死,出现危象或发生猝死。在中医典籍中对上述症状的描述是很多的。《素问·藏气法时论》说:“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灵枢·厥病》说:“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难经·六十难》

    • 试论体质与外感病病机演化的关系

      1983(4).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889) HTML (0) PDF 0.00 Byte (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体质,乃言人体素质对病邪的自我调控能力及其反应能力。自本世纪坎农稳态学说、塞里应激学说、维纳控制论相继创立后,体质的研究已是人们越来越重视的课题。对此,祖国医学早有认识。就外感病而言,中医学认为体质因素不仅在伤寒,温病发生上居重要地位,而且还可以左右疾病的整个发展过程。换言之,由于禀体各殊,其病邪作用于人体的反应状态和演变规律就不同,从而酿成复杂多变的临床类型。本文根据《伤寒论》、《温热论》等有关内容,试图对体质与外感病病机演化的内在联系,进行初步探讨。

    • 疳疾的临证经验

      1983(4).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878) HTML (0) PDF 0.00 Byte (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疳疾是儿科的一种常见病、慢性病。正因其为常见病,往往被父母所忽视;正因其为慢性病,又往往方药杂投而迁延难愈。因此,探索这一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 学习沈仲理老中医治疗痛经的经验

      1983(4).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987) HTML (0) PDF 0.00 Byte (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沈教授是上海中医学院妇科教研组主任,名老中医之一,从事临床及教学工作五十余年,医理精通,经验丰富,擅长内科,尤长于妇科。辨证分析精确,处方用药严谨。治疗痛经一症,多获显效。本人进修期间有幸随师学习,亲聆教益,现将随师学习的点滴体会整理如下。 痛经是妇女常见疾病之一,多见于青年妇女。本病原因,古代医家多有论述。

    • 张志秋老中医运用大黄的经验

      1983(4).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1324) HTML (0) PDF 0.00 Byte (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内科主任张志秋医师,年近八旬,行医、任教五十余载,学验丰富,善用攻下,临证应用大黄尤有独到的经验和见解。本文仅举述点滴,以飨读者。 大黄素有“将军”之称,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明代张景岳推其为“良将”。在临床上张老甚为赏用。他指出:“《伤寒论》,《金匮要略》有30个方用到大黄,可见古人应用之广,对于寒、热、虚、实之证均可配伍治病。

    • 卓堇峰老中医近期治愈重症肝炎一例

      1983(4).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1065) HTML (0) PDF 0.00 Byte (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卓堇峰同志是本院附属医院内科老中医。他从事中医临床四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临床疗效较高。现将他近期治愈重症肝炎一例的经验,介绍如下。

    • 名老中医杨新五治疗闭经医案二则

      1983(4).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1364) HTML (0) PDF 0.00 Byte (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例1 金××,34岁,已婚,农民,1973年6月2日初诊。闭经二年余,初起月经稀发,经量少,色淡红,质清稀,继则经闭。贫血容貌,面目虚浮,畏寒,四肢欠温,腰痛重着,带下清冷,伴头昏耳鸣,记忆力减退,纳谷不振,胃脘时痛.脉沉弱,舌淡少华,苔白。证属脾肾亏虚,寒湿阻络。治以温中醒脾,分利化湿:芡实,山药、炒苡仁、茯苓,车前子各12克,陈皮,泽泻、木通、焦白术、制半夏,香附各6克,小茴香4.5克。五剂。

    • 清热利尿治验小儿慢性扁桃体炎

      1983(4).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957) HTML (0) PDF 0.00 Byte (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小儿慢性扁桃体炎治疗,速效难获。笔者采用清热利湿法治疗,效果满意。现将典型病例报道如下,供同道参考。 例1 倪××,男,2岁,1976年7月21日就诊。此前一年多时间里,扁桃体经常红肿,伴有发烧,每月需住院治疗七八天。体检:体温39℃,两侧扁桃体Ⅲ°红肿,指纹紫滞,舌苔腻微黄,小便频数。心肺(一)。治以清热利湿:荆芥、黄芩、枳壳、通草各6克,连翘9克,丹皮7克,赤小豆、赤芍各12克,茅根15克,芦根25克。三剂热退尽,扁桃体红肿消至Ⅰ°。后三个月内复发二次,其父仍持上方取药予服,每次取三剂。以后随访三年未见复发。

    • 徐大桂急症重症治验管窥

      1983(4).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957) HTML (0) PDF 0.00 Byte (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皖西已故名中医徐大桂,以善用单验方和外治法为主救治各科急症、重症,名闻乡里。本文仅掇其有代表性的几例病案,作一试析。 一、单验方不离辨证 徐老用单验方,讲求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例1 郭某,女性,33岁.突发腹痛,绵绵不已,畏寒蜷卧,面色(白光)白,舌淡脉细。既往有崩漏大出血史.以阿胶2两烊化,冲葱汁半碗,服下未及半小时,疼痛即行缓解,是夜得以安眠。继以养血益气培本善后。

    • 癫痫72例的辨证分型论治

      1983(4).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818) HTML (0) PDF 0.00 Byte (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癫痫是一种突发性短暂脑功能失调而出现的意识丧失,肢体抽搐,同时可有咬破舌头,遗尿、感觉异常或行为障碍,并以重复发作为其特征。 笔者自1965年以来共治疗本病72例,今将治疗观察效果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72例中,男46例,女26例。年龄2~20岁28例,21~40岁31例,40岁以上13例。病程1~2年48例,3~4年15例,5~7年4例,8~10年4例,20年以上1例。由省、地两级医院诊断治疗者61例(大发作56例,其中

    • 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的辨证论治(附22例分析)

      1983(4).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1202) HTML (0) PDF 0.00 Byte (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是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严重并发症之一。在非手术治疗中,于穿孔第二期开始予以中药内服取得效果,已有报道。惟按辨证分型,在穿孔各期,特别是早期,投以中药煎剂明显获效,迄今尚未见诸有关杂志中。兹将1972年临床治疗的22例结果介绍如下。

    • 挑治疗法治疗肛门直肠疾病100例小结

      1983(4).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930) HTML (0) PDF 0.00 Byte (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笔者应用挑治疗法治疗肛门直肠疾病十年有余,疗效较为满意,现将有病史记录、经治随访半年以上者100例小结如下。

    • 激素、免疫抑制剂、中药治疗成人肾病综合征70例临床资料分析

      1983(4).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1024) HTML (0) PDF 0.00 Byte (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肾病综合征是内科临床上常见的泌尿系统综合征,多采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我院自1976~1979年采用多种方法随机治疗本病,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本文收集了资料较为完整的70例,着重总结和比较激素合并环磷酰胺(PC组)和激素,环磷酰胺加中药(PC加中药组)治疗的结果。现将有关资料总结如下。

    • 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18例报告

      1983(4).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861) HTML (0) PDF 0.00 Byte (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一、病例选择:除有慢性胃病史及阳性体征外,18例均经纤维镜检查、病理切片报告诊断。 二、资料分析 (一)一般情况:本组男14例,女4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64岁(26~35岁5例,36~45岁9例,46~64岁4例);发病时间最短3年,最长10年。 (二)临床主要症状:胃脘闷胀而痛,食后饱胀,口干而燥,大便干或者黑便,不泛酸,舌质多红绛少津或有裂纹,一般无苔或少苔,个别呈黑燥苔,脉细数或细弦。面色(白光)白或微黄,肢倦无力。大便隐血试验阳性。

    • 小儿紫癜性肾炎二例治验

      1983(4).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1022) HTML (0) PDF 0.00 Byte (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例1 陈××,男,6岁,1978年10月9日初诊。患儿三个月前两下肢有散在对称性淤点淤斑,曾在×医院诊为过敏性紫癜,服药无好转,来本院儿科住院服中药一周紫癜消退出院,一周后紫癜复发再来就诊。 现证:下肢紫癜散在对称,大小不等,其色鲜红,同时腿痛,腹部隐痛,今晨大便色黑,小便色黄,神萎纳可,不烧无肿,舌苔薄黄,脉象细数。血小板计数属正常范围。大便隐血 )。尿常规:蛋白( ),白细胞( ),红细胞( ),颗粒管型偶见。证属热邪蕴下,灼伤阴络,血热外溢滞于肌表。治以凉营止血。方用:广角片、玄参、生地炭、杭白芍、地榆炭、血余炭、车前子各9克,女贞子、(?)蓄、白茅根、旱莲草各10克。

    • 风湿热病二例治验

      1983(4).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988) HTML (0) PDF 0.00 Byte (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例1 汪××,女,23岁,未婚,社员,1978年5月25日入院。诉于10天前,始觉两膝关节疼痛,逐渐向上至髋关节,继则疼痛加剧,局部热痛,动则疼痛难忍。检查:体温38.9℃,脉搏84次,血压90/60。两肺(一),心界无扩大,心律齐,无病理性杂音,两下肢活动受限,痛不可近,两髋膝关节红肿灼热。舌红,苔白腻缺津,脉象滑数.化验:白细胞12500,中性72%,淋巴28%,血沉139毫米。西医诊为急性风湿热。病属风寒湿邪,闭阻筋脉,邪从热化,阻遏经络。治拟清热化湿,活血通络,生石膏,生牡蛎各30克,苍术,地骨皮、制乳没、川牛膝各10克,秦艽、木瓜、威灵仙各12克,地龙15克,黄柏6克,蜈蚣2条。2剂。

    • 滑伯仁对针灸学的贡献

      1983(4).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1048) HTML (0) PDF 0.00 Byte (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滑寿,字佰仁,号樱宁生,元末明初即元大德至明洪武间(1304~1386年)人。先世居许州囊城(今河南许昌),祖父官江南,自许徙江苏仪真(李梃《医学入门》谓寿生于此),后定居浙江余姚。京口(今属江苏镇江)名医王居中,作客仪真,寿从之学,尽得其传;后又从山东东平高洞阳学针灸,遂以医名。 高洞阳,史传无载,但东平其地素多针灸名医,元初针灸大师窦汉卿曾从邻近东平的滕县李元学医,据《滕县志》称李元之父李浩“常往来东平间,为人治病……”。东平距仪真虽有数百里之遥,但交通便利,有运河可达,高洞阳南游镇江一带固属可能,好学如滑伯仁负籍千里访名师也是可能的。

    • 家传伤科推拿手法介绍

      1983(4).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1081) HTML (0) PDF 0.00 Byte (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家从事骨伤推拿,迄今百余年,及传至笔者,已有四代。我幼承家学,其后从事临床与教学,在工作中深感家传手法有其独到之处,故将多年来对家传手法的认识整理如下,以利交流与提高。 手法沿革 先祖于清·光绪年间在安徽含山县东关一带行医,专攻骨伤,兼事推拿,手法宗《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之“正骨八法”,其治每每奏效,遂为人知。后传于先祖父戴静庵(晚年任教于安徽中医学院,1959年病故),再传于家父戴勤庶与叔伯戴勤瑶(现均在芜湖市中医院)。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

    • 海马之药用

      1983(4).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976) HTML (0) PDF 0.00 Byte (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一、概说: 海马系珍贵的海生药用动物。以往,药用海马的来源主要依赖野生捕获,产量甚低,远远不能满足防病治病的需要。近年来,随着科学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海马的人工养殖已取得成功。这为海马药用成份的研究和广泛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 五倍子的临床应用

      1983(4).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956) HTML (0) PDF 0.00 Byte (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五倍子酸、涩,性寒,入肺、大肠、肾经。有敛肺降火,涩肠止泻,止血敛汗等作用.现代研究含有大量五倍子鞣酸。笔者多年来用于临床,无论内服或外用,均获得较好疗效.现选病例数则介绍如下。 一、止血 (一)上消化道出血:胃络损伤或气虚不能摄血所致的吐血,便血,在补养心脾,补气摄血或弥络化淤的同时加用五倍子有良效。

    • 《证类本草》白字《本草经》文原出于陶弘景之手

      1983(4).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1063) HTML (0) PDF 0.00 Byte (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今日所见的《神农本草经》资料,其来源一是各种本草所录的《神农本草经》资料,二是各种类书及其他诸书所引《本草经》资料。 现今各种本草所录的《本草经》资料,其来源皆出于宋代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以下简称《证类本草》)黑底白字的文字。 《证类本草》白字《本草经》文的来源,向上追溯,是由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的朱字通过唐代苏敬《新修本草》、宋代马志等《开宝本草》、宋代掌禹锡《嘉佑本草》而被保存在《证类本草》中的。

    • 《伤寒论》析疑二则

      1983(4).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879) HTML (0) PDF 0.00 Byte (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的特点,也是祖国医学的精髓.正确的辨证论治,必须以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为思想指导,以临床证侯为客观依据,准确地选方用药.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是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典范,要掌握其书中辨证论治的理论和规律,就必须对其所论述的每一个证侯给以真正的认识和确切的理解。古代《伤寒论》注家虽然在这方面做过很多工作,但有些问题仍然需要我们今天进一步研究。

    • 从“淡饮”到“痰饮”——《金匾要略·痰饮篇》篇名考

      1983(4).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1311) HTML (0) PDF 0.00 Byte (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现行本《金匮要略》第十二篇篇名为“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为了叙述的方便,姑称为《金匮要略·痰饮篇》。该篇开头便说:“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据此,痰饮乃四饮之一,与悬饮。溢饮,支饮的概念大小一致。既然如此,痰饮何以能作为四饮的总名而命篇呢?疑问即由此而起.通过这一番考证,方知《金匮要略》中作为篇名的“痰饮”本作“淡饮”,从明朝开始才改用现名的。

    • 于鬯对《内经》的校注

      1983(4).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1174) HTML (0) PDF 0.00 Byte (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于鬯,字醴尊,号香草,清·江苏南汇人。生子咸丰四年(1854年),卒于宣统二年(1910年),登光绪丁酉拔萃科,未仕。曾师事张文虎和钟文蒸,王先谦是他补禀膳生时座师,与俞樾等有往还。著作有《香草校书》、《香草续校书》、《战国策注》、《周易读异》等20多种。于氏对《内经》的校注,见《香草续校书》,该书是他继校注经部著作的《香草校书》之后对子、史部著作的校注。于氏校注《内经》只限于《素问》凡103条,不及《灵枢》,然在行文中对《灵枢》亦多所征引,说明对《灵枢》并非没有研究。本文拟对于氏的校注进行分析,以期对当前学习和研究《内经》有所裨益。

    • 湿温病治法“三禁”小议

      1983(4).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943) HTML (0) PDF 0.00 Byte (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湿温病是属于湿热性质的外感病,它不仅和因寒致病的伤寒病性质截然有异,而且与一些属温热性质的温病亦有一定不同,由此而决定了它们在治法上的不同特点.这可从疾病的各个主要阶段体现出来:病之初期,邪气在表,法应解散,但伤寒之辛温发汗,温热之辛凉解肌,均不宜于湿温病;病之极期,伤寒之攻下燥粪,温热之增液通腑,也不宜于湿温病;疾病末期,伤寒之辛热助阳,温热之咸寒养阴,亦不能尽为湿温病所用。因此,自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湿家忌汗、不可以火攻之之后,

    • “桂枝下咽,阳盛则毙”小议

      1983(4).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3246) HTML (0) PDF 0.00 Byte (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仲景桂枝汤的临证运用,每因“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一语所掣肘。此语究竟如何看待,笔者心有所得,书管见于后,以就正于医界同仁。 “桂枝下咽,阳盛则毙”,语出王叔和编次的《伤寒论·伤寒例》。因下文即接“承气入胃,阴盛以亡”,桂枝与承气并举,故桂枝是指桂枝汤而言,非指单味之桂枝,当无疑义。由于对阳盛则毙理解片面,以致后世竟有畏桂枝汤如虎者。正如许叔微说:“仲景113方,桂枝汤独冠其首,今人全不用何也?”因此,弄清其语之内在涵义,实有必要。

    • 试述脏腑辨证在耳鼻喉科中的运用

      1983(4).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972) HTML (0) PDF 0.00 Byte (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笔者应用中医脏腑经络辨证于耳鼻喉科临床实践,收到一定疗效。兹阐述如下: 一、按“胆经入耳,肝胆相表里”之理,治疗肝胆湿热型的急性脓耳。 刘××,男,50岁,干部,1980年3月6日诊,右耳内胀痛,流脓,伴头痛,鼻不利十余日,经用3%双氧水洗耳,复方新霉素滴耳剂一日三次滴耳,庆大霉素4万单位一日二次肌注,治疗一周未能控制。检查:右耳鼓膜充血,紧张部中央小穿孔,有黄稠脓液,腥臭;听力为右传导性耳聋。印象,右耳急性脓耳(右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 燮理升降法治湿的体会

      1983(4).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844) HTML (0) PDF 0.00 Byte (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湿为阴邪而有内外之分,其为病乃以内湿多见。《内经》谓:“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经脉别论》)指出了人体内水液的代谢过程及其脏腑调节。在生理情况下参如果各脏腑功能正常,各司其职,升其清阳,降其浊阴,取其所需,排其所弃,升降出入有序,气化功能循常,不断进行新陈代谢,水湿自归于膀胱,由小便排出体外,何能聚湿成疾!湿的成因主要由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导致升降之机失常所致。这是因为:

    • 鸦片战争以前中医外伤科发展史简介

      1983(4).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1038) HTML (0) PDF 0.00 Byte (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一、外伤科的萌生和滥觞时期 原始人在与野兽搏斗或相互之间殴斗中,常发生外伤,当时他们用树叶裹、草茎扎、泥土敷或用手按压受伤部位,以作保护止血之用,这便是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便有了的外伤科医疗法。后来人们掌握了制造石器的技术,开始使用砭石来刺破脓疡。所谓“砭”,即用石块打制的针,故《说文解字》云:“砭,以石刺病也。”《山海经·东山经》也载“高氏之山……其下多箴石”。这里的“箴”同针,故“箴石”也即是砭针、砭石。所以郭璞也说:“砭针,治痈肿者。”可见砭石是外科最初的原始医疗工具。

    • 读王孟英《四科简效方》札记

      1983(4).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919) HTML (0) PDF 0.00 Byte (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四科简效方》四卷,为清代温病大家浙江海宁王孟英所选辑。王氏鉴于选方者未必知医,而知医者非视单方为琐屑不足道,则矜为枕秘而不传,以致行世单方著作,很少善本。更考虑到“穷乡旅宦,疾病陡来,无药无医,莫从呼吁”(《自序》)的困难处境,而单方药廉方简,随处可得,可以扶危苏困,解救急难,因之十分重视单方验方的收集和介绍。除了他曾在《圣济方选》和《潜斋医话》中收录了单方外,后来又辑《蓬窗录验方》,专门搜采单方验方。到了晚年,更从行医三十年来的见闻所及,加以扩充,增订著成本书。近代名医曹炳章先生校刊孟英遗书时,将本书列入《潜斋医学丛书》印行问世。

    • 家传验方“地龙乌蛇散”治癫痫

      1983(4).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1182) HTML (0) PDF 0.00 Byte (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笔者用家传验方“地龙乌蛇散”治疗癫痫13例,疗效较为满意,介绍如下。 方药与服法:地龙120克,乌蛇240克。置瓦上焙干研细末,每服10克(小儿酌减),日二次,用白开水冲服或装入胶囊内服。兼有便秘者取生大黄15~30克,用开水浸泡15分钟后送服此药。上药量为一料,服完一料为一疗程,未愈者可连续服用2~5个疗程。 典型病例介绍:

    • “生化乏源”动物免疫器官改变的实验研究——营养不良和贫血小白鼠胸腺与脾脏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1983(4).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1036) HTML (0) PDF 0.00 Byte (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医认为,脾虚生化乏源可致气血亏虚,出现面色少华、形体消瘦、倦怠乏力等虚损证候,患者的抗病能力也受到影响。作者等在前一阶段工作中已发现,此种患者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而后者又与同时存在的营养不良和贫血有一定关系”。在此基础上,作者通过限制小白鼠饮食中蛋白质和热量的摄入,造成蛋白质一能量营养不良和贫血,模拟人体“生化乏源”所致的气血亏虚状态,然后观察胸腺和脾脏这两个免疫器官的病理形态学政变,以验证临床研究的结论。

    • 下尺桡关节脱位(尺骨向掌侧移位)一例治验

      1983(4).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951) HTML (0) PDF 0.00 Byte (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下尺桡关节损伤出现下尺桡关节分离或前臂旋前时尺骨头向背侧脱位,临床上较为少见.笔者最近遇一例,介绍于下。 兰××,女,29岁,门诊号11080。患者于1983年3月21日晚爬山坡时,不慎滑倒,身体前倾,右前臂处于旋前位,右手背撑地,当即自觉右腕部疼痛剧烈,夜间不能入眠,次日上午来诊。检查:痛苦面容,左手托住右腕,原隆起的尺骨小头消失,右腕关节活动轻度受限,右前臂旋转活动受限,未闻到骨擦音,下尺桡关节背部有明显压痛,触及尺骨小头向掌侧移位。右腕关节正侧位X光片示下尺桡关节分离,尺骨向掌侧脱位。

    • 二陈汤加味治验三则

      1983(4).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1327) HTML (0) PDF 0.00 Byte (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二陈汤是一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方剂。小儿生长发育,全赖脾胃的纳化濡养。脾为湿土,喜燥恶湿,脾虚失运则水湿内生,日久聚液成痰,而生诸症。二陈汤加减运用适当,可以用于临床相关病证。 【咳嗽】张×,女,7岁.咳嗽近二月,痰多色白,时感气短,纳呆食差,苔白腻,脉滑数。证属肺脾气虚,痰湿上泛。治拟健脾燥湿,止咳化痰。方予:广陈皮,法半夏、川厚朴各6克,炒党参、炒白术、云茯苓各8克,炙甘草、浙贝母,秋桔梗各6克。3剂后,咳嗽减轻,胃纳亦增,守上方去厚朴,加炒二芽各8克,又服3剂。

    • 我院陈可望诊治冠心病电脑系统研制成功

      1983(4).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1028) HTML (0) PDF 0.00 Byte (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安徽中医学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同研制成功的“陈可望诊治冠心病电脑系统”,1983年7月28~29日在合肥通过鉴定。 鉴定会由安徽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主持。著名老中医,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关幼波教授参加了鉴定会。省委副书记杨海波同志到会祝贺。 陈可望教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著名老中医,已行医五十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他针对治疗冠心病通常采用的活血化淤,宣痹通络、祛湿化痰等疗法的不足之处,以中医理论为基本依据,进一步系统地提出补法在老年冠心病中的应用,从而提高和巩固了疗效,与会中医专家对此给予高度评价。

    • 刺血疗法治疔疮

      1983(4).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1155) HTML (0) PDF 0.00 Byte (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疗疮多发于颜面、手足等处。发病迅速,若处理不当,易形成“走黄”,可危及生命。近年来,我部用刺血疗法治疗5例,一般均在2~6次治愈。介绍如下: 治疗方法:取大椎、灵台、至阳,委中四穴。局部常规消毒后,用消毒弹簧针(三棱针亦可)快速刺入立即出针。每穴放血2~5毫升.放血量应视患者体质及症状轻重而定:体质强,症状重者放血宜多,反之宜少。放血后

    • 皮肤黑变病一例治验

      1983(4).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1035) HTML (0) PDF 0.00 Byte (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患者张××,男,24岁,合肥某玻璃厂司炉工,无烟酒嗜好,于1977年8月4日初诊。主诉全身皮肤进行性发黑三月余,皮肤干燥,病变部位无痛痒感,经省以上医院多次诊为皮肤黑变病,虽经多方治疗,疗效不好,前来就医。诊之面色黧黯,耳下颈部和两下肢股内侧黑色素沉着较深,整个躯干均现黧黯,牙龈、舌质均见淤斑,苔薄白,脉细涩。证属肝郁气滞,脉络受阻,气滞血淤,治以理气活血化淤。拟予血府逐淤汤加减:川芎、当归、赤芍,红花,桃仁、枳壳各10克,桔梗,柴胡各6克,牛膝、生牡蛎各15克,甘草3克。以本方化裁,随证治之,1978年5月9日患者因工作失意,睡眠不好,头晕体倦,前来就诊时,见面部,躯干、下肢肤色均恢复正常,舌淡红稍有淤斑,以益气化淤兼解郁调理之。1981年5月12日患者因胃痛来诊,皮肤黑变病已完全治愈,几年来未复发。

    •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3年1~4期总目录

      1983(4).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813) HTML (0) PDF 0.00 Byte (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口腔溃疡治验二则

      1983(4).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917) HTML (0) PDF 0.00 Byte (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例1 王××,男,38岁。1981年元月发生口腔溃疡,疼痛难忍,此起彼伏,反复发作,破溃难愈。1982年7月到上海某医院诊断为“顽固性口腔溃疡”,曾服维生素、强的松等西药无效,于同年8月4日来我处治疗。检查:口腔两侧、舌根、舌尖及上下内唇呈豆大椭圆形溃疡面六处,痛楚不堪,咀嚼不便。其人身体虽瘦,但精神爽朗。大便燥,小溲黄。脉实,舌质红,苔淡黄。诊断:口疮,心胃火热型。处方:紫雪丹四瓶,内服、外敷同时并用。内服每日三次,每次一钱;外敷每日五次,每次将药粉少许点在溃疡面上,嘱半小时内不可饮水,以免药粉迅速消失。五天后,溃疡面逐渐减小,疼痛缓解。再按前法使用二瓶痊愈。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