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3年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伤寒论》理饮十二法浅析

      1983(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806) HTML (0) PDF 0.00 Byte (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祖国医学所称饮证,是指水液在体内不能正常运化输布,停留于某些部位所致的病证。《伤寒论》一书中,虽未见有关该证的专题讨论,但对其病因病机,尤其是辨证施治的论述却遍见于六经各篇。据笔者统计,《伤寒论》中治疗饮证之法达19种,所创方剂合15首。这些治疗法则的确立和方药的具体运用,对临床颇具指导意义,至今仍为医家广为采用。现仅就《伤寒论》理饮之法及其应用作一归纳分析,并初步总结其立法、用药规律。

    • 舌体扁平苔癣一例治验

      1983(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782) HTML (0) PDF 0.00 Byte (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兰×,女,23岁,1976年4月28日初诊。患者于1976年开始舌体中前部逐渐出现两个圆形光滑平坦的乳头剥脱区,由小渐大,现为,2×1cm和3×2.5cm,患处可见白斑状

    • 试论《温病条辨》湿热治法

      1983(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870) HTML (0) PDF 0.00 Byte (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临床上湿热病,因其湿性氤氲淹滞,与热相合则如油入面,故病势常缠绵难愈,治病也深感棘手。笔者重温吴鞠通《温病条辨》,觉吴氏于湿热合邪证治,别具心得,颇给人以启发。本文试就其中有关论述,作一初步探讨。

    • 金元诸大家的学说渊源

      1983(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793) HTML (0) PDF 0.00 Byte (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四库全书总目》“医家类”提出:“儒之门户分子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此说是有一定见解的,如刘河间主火,张从正主攻邪,李东垣主补土,朱丹溪主滋阴降火等,把他们的特点突出来了,主要成就亦反映出来了,便于人们概括地了解,亦有助于学习时把握重点。但仅仅就此而论,亦尚欠全面,即把分的方面讲得多了,而介绍他们之间在学术上的渊源与发展较少,会产生一些误会,甚至发生流弊。正如王好古所说的:学习张元素者,“或未尽张氏之妙,则瞑眩之药终莫敢投,至失机后时而不救者多矣;学习刘完素者,未悉刘氏

    • 河间学术思想管窥

      1983(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1102) HTML (0) PDF 0.00 Byte (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刘完素,字守真,自号通元处士,金·河间(河北河间县)人,故人称其为刘河间。约生于宋大观4年(公元1100年)。 河间承接《内经》,阐发火热病机,证治主用寒凉,不只名噪于当时,且对后世中医理论之嬗变发展影响亦甚大,因被推为金元四大家主火派的开山。河间一生撰著颇丰,传世之作有:《图解素问要旨论》8卷,《素问玄机原病式》2卷,《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3卷,《黄帝素问宣明方论》16卷,《伤寒标本心法类萃》2卷等。以上诸书,除《图解素问要旨沦》外,统被明·吴勉学校编为《河间伤寒六书》。笔者拟据该书对河间学术思想略予窥探,文不尽言、言不尽意处,尚望博雅补正。

    • 《丁甘仁医案》肿胀证治试析

      1983(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749) HTML (0) PDF 0.00 Byte (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丁甘仁(1866~1926年),名泽周,江苏武进孟河(属今常州)人,为孟河医派大家之一。初行道于苏州,复东行之海上,医名大噪,垂四十年,著有《药性辑要》、《脉学辑要》及《痧喉症治概要》等书。其《丁甘仁医案》8卷,为其门人所辑,是书录医案896则,分门别类,足以体现先生学验两富。此处仅就该书肿胀门中所列治案,试作分析如下。

    • 多学科研究中医“气”的若干展望

      1983(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818) HTML (0) PDF 0.00 Byte (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有关“气”的医学研究,近些年来较为活跃和颇有进展,因此对“气”的多学科研究的方法和途径有必要加以探索。 一、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对“气”进行从宏观到微观的综合研究。一般说来,在条件具备时,应结合人体生理、解剖、病理、诊断,治疗和方药等方面的知识进行综合性探讨。如为条件所限而只能抓住某一个环节予以研究时,虽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部分问题,但分析归纳或形成结论时,则应根据辩证的、能动的和整体的观点,不忽视实际存在的其它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如气脱是由于气血精津伤损过甚,致脏腑阴阳离决,失其相济相抱之常,功能趋于脱绝衰竭,有虚脱、暴脱及五脏脏气虚脱的不同,故诊治时,首应分清其病因、病机,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 程玠及其《松崖医径》

      1983(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1082) HTML (0) PDF 0.00 Byte (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程玠,字文玉,号松崖,新安(今安徽歙县槐塘)人。早岁习儒。明·成化甲辰(1484年)得中进士。由于性好岐黄,并受其兄程琎(在当地业医,颇负乡誉)的影响,遂矢志学医,精研脉理,尤长于内、妇、儿科。撰有《松崖医径》,《眼科应验良方》、《伤寒集》、《医论集粹》、 《脉法指明》(后两种未见刊行)等书。以其传世的著作分析,当以《松崖医径》(以下简称《医径》)为其代表作。 《医径》共分上下2卷,原刻本已失,现存最早有明万历庚子(1600年)刻本(前附《伤寒集》1卷),藏于中医研究院图书馆。1936年浙江裘吉生先生编纂《珍本医书集成》时,收刊此书。建国后,此书未见印行,故流传不广。由于此书对临床医学多有贡献,兹作选介如下,供读者参考。

    • 孙一奎“生命在于气之恒动”医学思想初探

      1983(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1208) HTML (0) PDF 0.00 Byte (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孙一奎,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明·嘉靖、万历间安徽休宁县人。孙氏治医,以《内经》、《难经》、《周易》为旨,根据人与自然相应的观点,指出人体“非气不运”,生命在于气之“恒动”。本文试对其“气动生命观”作一初步探讨。

    • 情志病治验三则

      1983(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950) HTML (0) PDF 0.00 Byte (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案1]徐××,男,40岁,大学讲师,1980年元月39日初诊。旬日来因工作未能遂意,心境不舒,始则郁郁寡欢,坐卧不宁,不耐阅读;继则头晕如蒙.每感凉气上泛,遇事辄易联想,化为幻觉。不能自遣。夜少安寐已久。身形如和,前医迭用解郁化痰、降逆安神诸方,恙情依然。刻诊舌淡红平薄心裂,苔细白而燥,脉沉细弦涩而数。素来勤奋治学,心阴暗耗,近加人事怫逆,肝郁气滞,虚风上扰。治宜养阴熄风,舒郁宁神。方子:肥百合30克,大生地16克。白蒺藜、肥知母、麦门冬、黄郁金、柏子仁,合欢皮、朱茯神各9克,炙甘草,炙远志各5克,10剂。每日煎服1剂。

    • 王肃明老中医治疗肝郁验案五则

      1983(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1066) HTML (0) PDF 0.00 Byte (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院附院内科王肃明副主任医师,从医40余年。学验俱深,擅长内科杂病,思路广,辨证精,遣方用药相机而变。在治疗肝郁方面法活机圆,颇有独到之处。爱举验案五则,以窥一斑。 例1 杨××,男,57岁,工人,1981年4月11日初诊。元月因气恼成疾,4月上旬突发寒战呕吐,后枕部剧痛,握拳,四肢抽搐而震颤,经西医治疗20余日无效。疑其颅内有占位性病变,但脑电图、颅侧及内听道摄片均未见异常。诊之颜面晦黄,眼睛震颤,精神萎靡,

    • 自拟麦艽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116例

      1983(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790) HTML (0) PDF 0.00 Byte (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一、一般资料 男68人,女48人:年龄3~36岁。 二、诊断依据 1.SGPT40单位以上;2.巩膜黄染或黄疸指数10单位以上;3.有明显的纳呆、厌油、腹胀、胁痛等自觉症状;4.肝脏肿大并有明显压痛。 三、方药组成 麦冬、秦艽各10克,夏枯草、丹参、蒲公英各16克。辨证为热重于湿者,加黄连、大黄、石膏、知母等;辨证属虚寒者,加附片、干姜、党参等。

    • 自拟“通脉起瘫汤”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体会

      1983(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819) HTML (0) PDF 0.00 Byte (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清·王清任以元气亏虚论中风,拟“补阳还五汤”以治半身不遂,已为临床所习用。但近代名医张锡纯提出,若脉弦硬有脑充血现象者,不可乱用此方;并认为黄芪补气,血随气升,必致偾事(《衷中参西录·四卷》)。笔者在学习前贤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将原方化裁为“通脉起瘫汤”,用于治疗中风后遗症64例,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整理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 席汉氏综合征治验四则

      1983(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824) HTML (0) PDF 0.00 Byte (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病例 例1.张××,30岁,社员。因26岁妊娠足月分娩时胎盘滞留而引起大出血,产后无乳。哺乳期后月经始终不潮,毛发脱落,性欲衰退,畏寒怕冷,腰腿酸痛,神疲乏力。曾在某医院诊断为席汉氏病.经用激素治疗,未见明显效果。脉沉细无力,舌淡苔薄白。属气血双亏,肾阳虚损;法宜补气血,壮元阳。予方:潞党参、炙黄芪各20克、茯苓、炒白术、炙甘草、巴戟天各10克,当归,大熟地,仙灵脾,淡水芸各12克,川芎8克,制附片9克,菟丝子14克,甘枸杞,炒杜仲各15克。10剂。 二诊 服药后毛发脱落减少,畏寒怕冷亦轻,腰腿酸痛好转,舌质淡红苔薄,脉缓而有力。前方加肉桂7克,鹿角胶12克(溶化冲服),10剂。

    • 治胃七法

      1983(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853) HTML (0) PDF 0.00 Byte (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与腐熟,与脾一起参与人体的消化,吸收以及输布的功能,为气血生化之源和后天之本。脾与胃相为表里,虽然关系密切,但二者在生理功能上又有明显区别:脾主升,胃主降;脾主化,胃主纳;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等。正因为胃有以上生理特点,故在治疗上也就有一些特殊的方法。

    • 中医药治愈胃柿石1例

      1983(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805) HTML (0) PDF 0.00 Byte (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耿××,女,21岁,未婚。自1981年10月间进食大量柿子后,出现上腹部胀痛,纳谷减退已近4个月,经对症治疗,未见好转。1982年2月25日来本院门诊外科就诊,26日经放射科作胃肠钡餐造影检查,报告(片号17194)为心肺、食管(一),胃空腹潴留液少量,

    • 通腑三法的临床应用

      1983(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787) HTML (0) PDF 0.00 Byte (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素问·五脏别论》指出:“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这就说明六腑的生理功能是以通为用的,其病理表现多为满而不通。本文拟就通腑三常法的临床应用作一简介。 1.通胃肠:不论无形或有形之邪造成的胃肠壅塞不通,皆可用此法通积滞、化蕴结,以畅气机。

    • 趺阳脉在烧伤辨证中应用举例

      1983(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925) HTML (0) PDF 0.00 Byte (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烧伤患者常用手扑打火焰或撕脱烧着的衣服等,故一般中度以上的烧伤大部分合并手部烧伤。据我院统计,合并手部烧伤者占烧伤住院人数的50.4%,因此寸口脉无法按指,故趺阳脉则成为烧伤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因趺阳脉位于冲阳穴,故又名冲阳脉,为古代三部九候脉位之一。《灵枢·本输篇》云:“胃脉过冲阳。”故切趺阳脉可反映烧伤患者内脏气血盛衰、脾胃之通塞等,现举案以资佐证。

    • 运用通阳法治疗湿温的得失

      1983(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836) HTML (0) PDF 0.00 Byte (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叶天士《外感温热篇》中“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的提法,实为后世治湿温开辟了新的途径。其通阳是专指湿温之邪易蒙阳气而言,用分消宣化、通利小便之品,使弥漫三焦之湿热从膀胱而去,笔者运用通阳法治疗湿温病,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介绍如下。 例1 章××,男,13岁;1982年8月11日初诊。开始发热恶寒,汗出热不退,1天后来院门诊。体温38.7℃;血象:白细胞6400,中性62%,淋巴38%;疟原虫未见。按上感处理2天,热不见退,口不渴,胸闷不食,有时

    • 从《金匮要略》谈相反的配伍方法

      1983(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953) HTML (0) PDF 0.00 Byte (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考古代方书,有关相反配伍方法的记载不少,但是论述最早的还是《金匮要略》。本文特从《金匮要略》来谈相反的配伍方法.以与同道研讨。 一、桂枝芍药知母汤:“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病因风寒湿外袭,渐次化热伤阴。治疗用药困难,如用温经散寒解痛,则阴愈伤,热愈不解;如用清热滋阴,则寒更甚,痛愈剧。必须温经散寒、清热养阴并用,达到解痛不助热伤阴,清热不助寒生痛的目的。故用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清热滋阴。方中用桂枝、麻黄祛风通阳,驸子温经止痛,白术、防风祛风除湿,知母、

    • 浅谈达原散在湿热病证中的加减应用

      1983(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964) HTML (0) PDF 0.00 Byte (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达原散出自明·吴又可《温疫论》。由槟榔、厚朴、草果,知母 芍药、黄芩、甘草组成。原注云:如胁痛耳聋,寒热,呕而口苦,此邪热溢于少阳经也,本方加柴胡一钱;如腰脊项痛,此邪溢于太阳经也,本方加羌活一钱;如目痛,眉棱骨痛,眼眶痛,鼻干不眠,此邪热溢于阳明经也,本方加干葛一钱。吴氏又在原方基础上,加大黄、葛根、羌活、柴胡,名三消饮。治疗时疫邪伏膜原兼有三阳形证,膜原尚有余结者。清·雷少逸去知母、白芍,加藿香、半夏,生姜,名雷氏宣透膜原法,治疗湿热证,身痛有汗,肢重脘惫。笔者常以达原散加减治疗湿热病证,每获较好的效果。兹就临床应用经验和体会附录于下,供同道参考。

    • 关于《内经》针灸穴位的整理

      1983(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846) HTML (0) PDF 0.00 Byte (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内经》多次提及365个针灸穴位,即所谓“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由于穴位内容散见各篇,且重复或语焉不详者较多,因而历来对《内经》穴位确数记述不一,计有364穴,313穴、986穴,160穴等数种.但均未指出包含哪些具体穴位一笔者据《灵枢》、《素问》、《黄帝内经太素》及《缺卷覆刻黄帝内经太素》,参考《针灸甲乙经》和杨上善、王冰、林亿等对《内经》的注释,就《内经》针灸穴位作一初步整理,载述于下,以共参考,缺漏不当,敬请斧正。

    • 灸法对经络学说早期作用的探讨

      1983(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894) HTML (0) PDF 0.00 Byte (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经络学说的早期,灸法可能是使刺激量积累而引起经络感传的最主要方法。古时的灸法多是直接灸。直接灸的痛热刺激是最强的,能使痛热感持续积累而产生热循感。文献记载最早定经络的方法亦是灸法。 汉·刘向《说苑·辨物篇》说:“俞跗之为医也……炊灼九窍而定经络”。“定经络”是记载感传的线路,“炊灼九窍”是指灸法。《说文》:“灸,灼也”。《荀子·仲尼篇》:“可炊而傹也”。杨倞注云:“炊与吹同”。“九窍”之“九”下笔与“孔”同,笔误也。因此在孔窍(穴道)上,用艾灸法,口吹之使艾火旺以加强刺激,这便是古人定经络之方法。

    • 《本草经集注》概述

      1983(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895) HTML (0) PDF 0.00 Byte (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草经集注》(以下简称《集注》)是梁代陶弘景以《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草经》)为基础,加上魏晋名医记录,进行注释的资料。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南京市)人,生于刘宋元嘉29年(公元452年),卒于梁大同2年(536年)。陶氏生平著述极多,大部份属于道家的。医学著作亦有若干种,如《补阙肘后百一方》3卷,《效验方》5卷,《太清草木集要》2卷,《陶隐居本草》10卷,《本草经集注》7卷等。

    • 石芾南与《医原》

      1983(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994) HTML (0) PDF 0.00 Byte (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石寿棠,字芾南,安东(今江苏省涟水县人),世代业医,至寿棠已历七世。石氏自入塾读书时,其父即授以医家言,命与四子书并读,朝而儒,夕而医,历数十寒暑如一日,虽习举子业,未尝或忘,官至孝廉。著有《医原》一书,写成于清咸丰11年,岁次辛酉,即公元1891年。 该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0篇,皆属医论性质。其立论在乎先识人身内景、脏腑形质、营气卫气、五行生克、百病提纲及手足经络、阴阳表里之义,次及内伤、外感、儿病、女科,标本虚实,无不洞悉原委,深中病机,又次则述及药性,有论无方。其于温热病的病因证治,颇有独到见地。

    • 滁县地区1981年晋升主治中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考试试题答案选登

      1983(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779) HTML (0) PDF 0.00 Byte (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一、名词术语解释: 1.揆度奇恒:语出《素问·玉机真脏论》等篇。揆度,揣测或估量;奇,指特殊的;恒,指通常的。总的来说,这是指诊断中要善于观察一般规律和特殊变化,才能正确地判断病情。 2.甚者从之:语出《素问·玉机真脏论》。甚,指复杂难以辨认而严重之证,如热极似寒,或寒极似热,此时应从假寒假热的假象,采用“从治”的反治法。

    • 怎样学好阴阳学说

      1983(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919) HTML (0) PDF 0.00 Byte (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张景岳在《类经附翼·大宝论》中指出:“不识阴阳,焉知医理?”说明阴阳学说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为帮助大家学好阴阳学说,特提出几点看法如下; 一、怎样理解阴阳和阴阳学说 首先要明白:阴阳与阴阳学说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阴阳学说是春秋战国时代哲学思想的一部分,具有朴素唯物论和自发辩证法思想。根据古书记载和史学家们的研究认为,在当时这个学说的代表人物是邹衍。由于阴阳学说从一开始就带有朴素的唯物性质,所以它对后世的唯物主义哲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恩格斯曾说

    • 芜湖市中医医院住院病历书写举例

      1983(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1349) HTML (0) PDF 0.00 Byte (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医病历要求反映出中医特色,体现整体观和辨证精神。现就我院住院病历的具体写法举例说明如下。 丁××,男,55岁,本省当涂县人,汉族,已婚,本市××局干部,家住本市××路×号。芒种发病,1982年6月14日入院,住院号为6869。病史系当天采集,由患者本人陈述。 问诊: 1.主症:胃脘部隐隐胀痛月余。 2.现病史:胃脘部隐隐胀痛已有30余年,常在劳倦或饮食不节后发作,1975年出现过黑大便一次,1975、1981两年在他院先后被诊断为“慢性胃炎”、“胃窦部小弯轻度糜烂”。一月前因工作劳累与饮食过量致老病复发,胃脘隐痛无规律,兼有乏力、吞酸、嗳气、不思饮食,渴喜凉饮,大便干燥、左耳失聪等表现,门诊治疗无效而入院。

    • 淫羊藿对心血管机能作用的初步实验观察

      1983(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793) HTML (0) PDF 0.00 Byte (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淫羊藿是传统的壮阳药,具有升阳益火之功效。多年来不少作者曾作过不少药化、药理研究,提示对机体可能存在广泛的作用。作者设想:升阳益火的中药对衰退性功能或衰老变化有回逆作用吗?为此对淫羊藿作了初步实验观察。现先将其对心血管几种机能影响作下列报告。

    • GD-1型光电记滴仪的研制

      1983(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842) HTML (0) PDF 0.00 Byte (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光电记滴原理 光电信号转换原理都是利用遮光,造成光敏管光电流大大减弱,再经过电路转换成电脉冲信号。药理,生理学实验中的液滴种类很多,有尿液、胆汁、胃液等等。尽管它们的浓度不同,透光性各有差异,但基本上都不能完全遮断光照,尤其是对透明度良好的液滴(比如水珠)来说,在下落过程中的某个时刻还有

    • 抗心律失常中药的筛选方法

      1983(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821) HTML (0) PDF 0.00 Byte (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中药中寻找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已成为中药研究的重要课题。根据我所多年来筛选抗心律失常中药的经验,特介绍几种较实用的动物模型筛选方法,供中药研究参考。 一、乌头碱 雄性大白鼠,体重200~300克,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50mg/kg麻醉后,记录心电图Ⅱ导程,然后在10秒钟内静脉注射受

    • 中西医结合治疗呋喃唑酮致周围性神经炎获良效1例

      1983(2). DOI: 10.3969/j.issn.1000-2219.2013.00.000

      摘要 (928) HTML (0) PDF 0.00 Byte (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郑××,男,21岁,学生。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经服硫糖铝、猴菇菌片等无效,遂于1981年10月在某诊所行腹背部“埋线”加服痢特灵治疗。第1疗程共服痢特灵50片(0.1/次,3次/日)。间歇半月后,又按前法服痢特灵50片。因觉“溃疡病”症状明显减轻,故间歇一月,于1982年元月行第3次“埋线”,并再按上法服痢特灵50片后继改为2片,3~4次/日。约服10天左右,始出现双侧手指及足趾针刺样及烧灼性疼痛,每于夜间发作,白天恢复如常。4~5天后,足底僵硬、着地疼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